《流浪地球》的拍攝地位於齊魯省綠島市的東方影都。
這裡是剛剛建成的新影視基地,擁有40個符合國際標準的攝影棚、32個置景車間、1萬平方米高科技單體攝影棚。
還配建有國際一流的室外水池和室內恒溫水棚、全流程後期製作設備的數字影音中心、亞洲最大的影視虛擬拍攝製作平台,可滿足影視作品從拍攝到後期製作的全鏈條工業化生產流程,主攻大體量和大特效電影的拍攝。
東方影都的硬件配套和軟件配套都非常先進,可以吃下大部分的《流浪地球》虛擬特效和實景特效,隻有少部分特效還需要找國際團隊,比如複雜的動力外骨骼道具。
動力外骨骼道具找的是維塔工作室,它之前乾的都是好萊塢的活,接《流浪地球》的活還是郭導親自上門去談的。
郭導知道進步要靠學習,還要交學費,隻不過沒想到學費會這麼貴!
一套用於拍攝的動力外骨骼道具要80萬,CN17111救援隊幾個人的外骨骼裝備幾百萬就出去了。
結果這些動力外骨骼道具還不好用,
而且道具的人機功效也非常差,因為外骨骼太沉,演員的肢體受到80%的限製,動作無法得到施展。
有些身體不太好的演員為了站起來每次都要承受生理極限,畢竟外骨骼道具重達80斤,幾乎相當於女演員的絕大多數體重了。
這導致有些演員拍著拍著就吐了。
加上頭盔內部封閉,容易起霧、缺氧,對手演員說的台詞也是聽得斷斷續續,一半靠猜。
還因為外骨骼每套大概有近千個零件,緊身衣、塑身衣、護甲、肩胛就好幾層,穿脫複雜,需要一個多小時,所以一穿就是一整天,無法坐無法躺。
所幸大家發明了一種救命裝置——“龍門架”。
休息時直接把人掛起來,將外骨骼的重量分擔到架子上,然後就被達叔調侃“掛爐烤鴨”。
甚至這都算好的,拍這種電影哪有演員不受罪的,無非是拚命忍著,關鍵是拍攝強度大,外骨骼道具的小零件也多,很容易壞,非常耽誤拍攝進度。
但最重要的還是那些維塔工作室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隻能說那種“外國人帶著俯視的姿態來發展中國家工作的奇葩態度”不可不嘗。
所以當郭導喊了幾遍之後,維塔工作室的人才慢悠悠的開始維修。
郭導隻能再次問他們的帶隊主管:“懷特先生,外骨骼道具真的沒辦法再升級了嗎?這麼高頻率的維修太影響拍攝進度了。”
長著一臉大胡子的懷特無所謂的聳聳肩:“導演先生,你們給的錢太少了,我們隻能做到這種程度。”
“舍不得花錢是拍不了大片的,導演先生,如果你們按照好萊塢的標準來,我們很樂意按照好萊塢的標準為你們服務。”
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嫌棄劇組沒錢。
並且篤定跟劇組合作的其他道具工作室的技術不行,隻有他行,所以有恃無恐。
電影開機拍攝不順,郭導的脾氣也越來越大,聽他這麼說好懸沒罵人,還是製片人在旁邊拉了他一下才忍住。
見郭導忍住了,懷特微微一笑,慢悠悠的去現場指導維修工作。
“劇組的人彆在這圍觀了,影響我們的工作,這可是非常精密的電影道具,你們看了也不可能學會的。”
現場有不少人會英語,聽到他的話直翻白眼,等著吧,有機會一定讓你見識見識我們的“複製寫輪眼”!
郭導那邊還在生氣,製片人勸他:“好了,這大概就是學習的代價,誰也避免不了的,誰讓我們被卡了脖子呢。”
“我們好好拍電影,這一部之後跟我們合作的道具工作室差不多就能起來了,下一部我們就自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