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己的可回收火箭,聽路雲說!》
《淘汰固體火箭的我國第一款液體可回收火箭——萬戶!》
《六百多年前的萬戶會夢到今天的火箭嗎?》
《對標獵鷹九號——萬戶火箭!》
當“萬戶火箭”的新聞出現之後,普通人先是一陣恍惚,然後看了新聞之後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畢竟火箭距離普通的人的生活還是有億點點距離的,倒是講解PPT的那個帥小夥眼熟。
“哦,這不是那個路雲嗎,又上新聞了,這個明星挺火的。”
另一邊,對航天比較關注的人就有些吃驚了。
想當初太空叉剛開始研發可回收火箭的時候各方都不看好。
國內的有些人以為隻有國內航天專家不看好,然後以此來證明國內的愚昧落後。
事實上不管是老美自己的航天專家還是歐羅巴航天局的航天專家都不看好。
而且隻是“不看好”,並不是說不能被實現。
當然,其實是多年慣性的老航天思維。
他們認為全球每年隻發射幾十枚火箭,分到各國的次數就是十幾二十次,甚至有的國家一年就發射幾次,用得著搞回收嗎?
事實證明沒有那個需求。
但可以創造那個需求!
太空叉的老板馬一龍直接提出了一個需要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計劃,目的是讓世界最犄角旮旯的地方也用上廉價方便的網絡。
後來“星鏈”計劃更是把數量提升到了4.2萬顆!
並且下個月就要把兩個試驗衛星發射到太空了。
這玩意必須用可回收火箭,用一次性火箭得賠死。
而當獵鷹九號火箭可以回收,甚至成功發射了一枚二手火箭之後,不少業內人士和愛好者就意識到了可回收火箭的重要性。
國家層麵更是意識到了4.2萬顆衛星擠滿近地軌道的嚴重性。
那真是涉及國家戰略的東西!
本來還在想著國內什麼時候會有自己的可回收火箭,或者此時立項的話會在幾年之內造出來,結果今天就看到了“萬戶火箭”的新聞!
“萬戶?好耳熟。”
“那不是古代在椅子上綁煙花想要飛天最後摔死的那個人嗎?”
“好家夥,起這個名字吉利嗎?”
“吉利,並且很有紀念和致敬意義,月球上有個撞擊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命名為了‘萬戶’撞擊坑。”
“好家夥,真的假的?”
“真的,月球撞擊坑和這款火箭都是真的,甚至萬戶火箭的發動機已經造出來了,並且成功進行了熱試車!”
“牛批,這也太快了,難道是國家隊出手了?”
“不知道,新聞上說是民營航天公司,但是員工來自各大航天研究所。”
“那這不就是約等於國家隊嗎?”
“你傻啊,除了在校學生,航天人才肯定都在各大航天研究所啊,隻能去裡邊挖人,總不能找你研發火箭吧?”
“管他呢,隻要是可回收火箭就行……乖乖,質量350噸,直徑3.35米,運力14噸,這妥妥的小號獵鷹九啊!”
“確實,箭體小了一圈,起飛質量和運力差不多就是獵鷹九號60%左右的能力。”
“不過他們的時間線是不是有些激進?新聞裡說萬戶火箭今年底就可以發射!”
“好家夥,這麼激進的……”
“嗬嗬,抄襲獵鷹九號火箭,自然是快,抄襲誰不會啊,國內的科技公司就改不了這個毛病,所有的東西都抄襲國外,惡心!”
“就是,多虧了馬聖開源,要不然萬戶火箭不可能這麼快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