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前林恩還特地去了一趟‘時光膠囊’項目,上次傑西卡彙報說這玩意現在都有公司谘詢商用版本了,他打算實地考察一下到底是什麼吸引了這些商業公司?
又有沒有商業化的前景。
“主要是數據質量、實時性和協作網絡,
學者貢獻的深度資料遠超商業公司的數據庫:導演、製作人、詞曲作者的手稿掃描、未公開演職員表,這些價值非常高,甚至有公司拿來當做打官司的證據。
大學生團隊對藝術電影和音樂的前沿研究更新迅速,比如東歐新浪潮電影資訊和他們所在城市的地下樂隊,這遠比單獨一家即使是巨頭的公司時效性更強,他們的視線關注到這些起碼要延後幾個月。
另外,通過nsf我們連接到伯克利電影檔案、國會圖書館這些全美頂尖機構,更是形成一個事實上的獨家資源聯盟,他們內部很多工作人員都樂於搜集資料上傳到項目裡。
但關鍵矛盾點是唱片公司希望付費獲取api接口或數據快照,而我們這個項目能得到這些資源的關鍵就是堅持“非盈利開放訪問”,此時的互聯網的風氣是‘免費’和‘共享’,一旦我們商業化,反而會飛速失去這些免費的核心優勢...”
林恩聽著傑西卡分析商業化死結,原本那點“變現”的星星之火也徹底熄滅了。
“時光膠囊”的核心魅力確實在於它那由理想主義和深度分享構築的護城河,一旦商業化,城牆瓦解隻在旦夕。
他歎了口氣,隻能收起那份商人的心思。
“行,我明白了,”林恩點點頭,語氣裡帶著點認命的釋然,“那就堅持我們的初衷吧,這個項目本身....確實有它獨特的價值。”
他環視著機房裡嗡嗡作響的服務器和旁邊堆放整齊的手稿掃描件,
“就當是....我們給整個行業埋下的一個禮物。”
“您能理解最好,”傑西卡鬆了口氣,她還真怕林恩要堅持試試。
“說到社區價值和影響力,上個月我們針對紐約本地的常用戶做了一次小型走訪調查,想更直接地聽聽使用者們的反饋。”
她拿起一份打印的簡易報告遞過去。
“哦?本地用戶怎麼說?”
林恩來了興趣,翻看著報告,裡麵大多是手寫的反饋和簡短的采訪記錄摘要。
“反饋很直接,也很有啟發。”
傑西卡開始彙報: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電影史研究生堅持每周來兩次,他提到特彆希望能更方便地搜索到特定演職人員或者幕後人員參與過的所有作品。
我們現在的目錄結構是按作品分的,要找這些人名下的所有工作得一個個翻。
他建議加個‘人名主索引’,把該人參與的所有項目都掛在其名下,無論角色大小。”
林恩邊聽邊在報告上做了個記號:‘人名聚合——深層挖掘。’
“格林威治村一個地下電影俱樂部的主理人湯姆很激動,他說項目裡那些冷門東歐電影的資料比他們自己費勁淘來的影印資料還全。
他提出一個有趣的建議:‘為什麼不在數據庫裡搞個‘收藏’功能?比如我看好一部片子想推薦給俱樂部成員,就在記錄上打個標記,彆人進來也能看到這是’推薦項目‘?有點類似我們俱樂部小黑板上貼星星的那種感覺。’”
林恩:‘線下氛圍...’
“更多的是渴望表達和和交流的聲音,這部分是最多的...而且很感性。”
傑西卡又拿出一堆報告,著重指了幾份。
“呃...我就不看了,你簡單說說就好。”
“...他們渴望一個簡單的、公共的、能體現自己態度和與他人‘共鳴’的方式。”
女孩著重強調著‘共鳴’,趁機又靠近了幾分,幾乎貼到林恩懷裡。
林恩覺得嗓子有點發乾。
“傑西卡,這些建議很棒...我們記下,好好記下!這些需求非常重要,絕對值得探索!雖然具體怎麼實現還得好好想想,怎麼在不違背我們原則的情況下辦到...”
他趕緊轉移話題準備開溜!
“我保證,會讓我們的‘時光膠囊’不僅能記錄過去,還能‘聽到’現在使用者的聲音!讓用戶自己說話,這或許就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在...我得走了!”
回到自己的頂層公寓,福勒已經在此等候多時,她換上了一身舒適的居家服,麵前的茶幾上攤著好幾份最新娛樂產業簡報和公關行程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