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皇駕崩後,皇城已有三年未辦中秋燈會。
攝政王蕭晗對這些熱鬨沒有一點興趣,但皇太後最近幾次見他都特意提了這件事,他便打了個折,從內庫撥了些銀兩給內務府,縮小了範圍讓人在宮中辦一場中秋宴。
地點在宮中,錢也從內帑出,這便算是皇室家宴了,往常的話隻會邀請皇室宗親和公侯勳爵參加。
可皇太後在知道燈會變成晚宴後,馬上便下了一道口諭,改了邀請名單。
——京中三品以上官員的嫡女,凡年滿十四未有婚配的都邀請來參加中秋宴。
這道諭旨的指向性過於明確,所以收到邀請的官員都馬上看明白了,皇太後這是要為某位皇親國戚選媳婦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到底是為了誰呢?
“王爺,這必是為了給您挑王妃。”蕭晗的幕僚甲唐恪一眼便看破了。
見蕭晗沒看過來,唐恪又說:“太後娘娘定是嫌您對各種喜鬨之事不上心,有意讓您早日成婚,好讓王妃來替她勸您。”
蕭晗終於從奏章中抬起眼,可又提不起興趣接下這個話題,轉瞬目光便又回到了奏章上。
幕僚乙董成鈺捏著下巴,接起了唐恪的話,“王爺如今二十有四了,婚事確實不能再拖了,不如就順了太後娘娘的意,好好選一位王妃。”
蕭晗又抬了一下眼,聲音冷冷,“我為何要順她的意?”
董成鈺咂了咂嘴,終是忍住了沒有更多勸說。
當今太後蕭瑛和攝政王蕭晗是一母同胞的親姐弟,都是上一任晉陽王蕭梁的子女。
三年前先帝殷正忽然病重,病中不得不為唯一的才三歲的兒子殷恒早作打算。
在幾番權衡後,殷正選擇了兒子的親舅舅,即剛承位不久的晉陽王蕭晗來輔助新帝。
一方麵,蕭晗手握兵權,且以驍勇善戰、心狠手辣聞名於朝野,可以遏製宗室子弟的狼子野心。
另一方麵,異姓王不具備繼承大統的合法性,這讓殷正和大臣都放心。
再者,蕭晗曾與殷正並肩作戰,為殷正奪嫡出過不少力氣,殷正也相信他同樣會儘忠於自己的親外甥。
這些打算都是利於新帝的。
卻是把蕭晗架在火上烤。
先帝駕崩後,蕭瑛代新帝下旨封了蕭晗為攝政王。手持權柄,蕭晗可以守護皇權,卻也會被皇權忌憚。
換句話說,他這個攝政王若做得不好,必然會遭到彈劾,會背上千古罵名;但若做得太好,隻怕將來新帝親政了,第一個要除掉的人就是他。
所以,蕭晗理性上能理解太後為了守護皇帝而把他推出來,感情上卻無法接受親姐為了她的兒子將他置於如履薄冰的境地。
偏偏他的好姐姐還自以為把權力交到他的手上是為家族做了件頂好的事,非常自得。
見蕭晗不虞,董成鈺便不勸了。他能理解蕭晗的逆鱗。
可唐恪更看重理,“王爺,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老王爺隻有您一個子嗣,您是該考慮血脈傳承的問題了。再者,這個宴會您終歸是要去的,去都去了,不妨看看有沒有合意的女子。”
蕭晗抿著唇,沉默半晌不說話。
唐恪和董成鈺卻是同時悄悄鬆了一口氣。
至少,王爺沒有再說暫不考慮成家之類的話了。
憑著對劇情的熟悉,季如拿到請帖時並不覺得稀奇,但披著閨閣女子的人設,她還是問了季伯禮:“父親,我有眼疾的事情不是因為被退婚而鬨得眾所周知了嗎?為何宮裡還會讓我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