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您先彆激動……”
王立新急忙勸林老,生怕他激動出了問題。
到時候可不好交代。
“如果是能穩定達到如此精度,你可知道意味著什麼?我們所有的導彈精度都能提升4倍以上!現在的導彈,最大問題就是精度不足!尤其是多彈頭技術!”
林老無法冷靜。
300公裡打出48米的精度,這就意味著製導技術有了巨大突破。
“采用的什麼製導技術?”
林老沒有理會王立新,急切地問劉威銘。
“捷聯式雙補償慣性製導技術,不過目前在計算機方麵還有些問題,要是能有更先進的數據處理芯片,製導精度還能進一步提升……”
既然大佬在眼前,劉威銘可沒打算錯過機會。
大佬幫忙解決問題,一句話的事情。
何況他跟大佬本身就有著淵源。
“捷聯式雙補償慣性製導係統,你們有精度很高的陀螺儀?”
不愧是專業的。
林老直接就抓住了核心問題。
“機械陀螺設計的精度很高,手工加工很難達到設計要求,批量製造效率低不說,成本還非常高,用於這樣的戰術導彈不合適……”
劉威銘解釋著。
在幾十年後便宜到令人發指的陀螺儀,在這年頭卻難以生產出來。
“有設計?”
“有。”
劉威銘點頭,“如果相關單位需要,我們可以提供設計方案……當然,不是無償的!”
他很清楚林老問這話的意思:要給大東風裝上精度更高的陀螺儀。
如果能精確打擊,分導式多彈頭技術將會追上世界先進水平。
特彆是目前國內最強的東風5,正在開發分導式多彈頭技術,擁有精度更高的慣性製導係統,將會讓東風5的威懾力大幅度提升。
同時這也是一箭多星需要的技術。
“你們這采用的?”
“機械式陀螺儀跟電子陀螺儀一起使用,利用電子陀螺儀補償機械式精度誤差,再通過計算機根據數據對設定的角速度、角位移進行誤差補償,從而實現精確製導。”7現在使用的技術詳細地進行了介紹。
自認為比較了解各種技術的王立新突然發現,劉威銘說的東西,每個字都明白,可組合在一起,從他口裡說出來,自己什麼都不懂了……
整個人都陷入了自我懷疑。
“當初是誰把619踢出七機部的?”
跟劉威銘聊完後,作為顧問的林老直接找到了航天工業部部長張鈞,把情況做了介紹。
聽完後,張部長立即召集了相關領導乾部開會,介紹情況後,臉色難看地看著眾人,“現在619手裡有著我們迫切需要的製導技術,他們願意給,咱們怎麼去拿?”
會議室所有領導都沉默了。
不要臉的話,直接去把設計方案跟技術要過來,619肯定是不能不給。
這樣乾了的話,以後其他單位誰還去研究先進技術?
航天部也是要臉的!
“領導,當初619的歸屬本來就複雜,最初建立就是為了備份,不隻是歸屬國防部五院,後來在五院的基礎上成立七機部,619也不隻是屬於七機部,三機部、四機部、五機部甚至總參也都有管轄權……在82年成立航天工業部的時候,雖然沒有直接劃分出去,部裡經費緊張,不少下屬單位……”
負責相關工作的劉守恒開口解釋著。
不小下屬單位什麼情況,他沒說。
所有領導都知道他的意思:窮,沒錢,航天工業部不僅要保證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發,同樣還需要負責火箭跟衛星技術開發……
619這種歸屬複雜、自身技術成果又少的備份單位,自然是拿不到七機部以及後來航天工業部的項目跟經費。
“技術咱們不能放棄,可也不能白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