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當聽完王立新轉述的劉威銘的“方法”後,曹副總整個人的表情都變得複雜起來。
“我覺得方法可行,對方既然不講道理,咱們也沒必要跟他們客氣。隻要有運10的核心設計團隊的名單找人去跟他們私下談就行了。何況,明麵上又不是咱們的人去談。”
“行,這事你看安排誰去?”
曹副總雖然覺得劉威銘的提議實在是不講武德,可運10生產線已經被麥道以要建設d82飛機生產線為由給拆了。
除了當初被拯救的核心資料,其他的資料也都沒了。d82的生產,關鍵核心零部件都是從國外運回來的,國內隻負責安裝,這就導致整個運10的配套係統也處於崩潰的邊緣。
設計團隊已經有人被調離。
調到其他單位的人,可以直接一紙調令調到蓉城。
唯一就剩下留在滬市大飛機廠5703裡的核心設計人員。
“對了,這事要不要跟民航那邊打個招呼?”
王立新走了兩步,停住腳步,扭頭問道。
“打什麼招呼?不放人,麥道能做多少主?到現在他們還指望麥道真的通過合作把先進的技術轉讓給國內呢!”
一說到民航總局,曹副總就來氣。
按劉威銘的說法,民航總局不接受運10沒有任何錯——運10的設計方麵問題不大,可生產工藝就有著很大問題:整個飛機最重要的機翼大梁跟中央翼盒框梁,本應一次鍛造成型。
國內隻有3萬噸的模鍛機,在73年第三次試車成功,77年才鍛造出運8所需的鋁合金框架。
而運10是110噸級的大飛機,大梁跟中央翼盒框梁需要至少4萬噸以上的大壓機一次鍛壓成型。
裝備不夠,運10的大梁采用了鉚接工藝,中央翼盒框梁則是分成幾部分壓製,最後焊接。
軍用,在戰時能造出來就行。
民用可不行!
尤其是這年頭的中國,坐飛機都是有級彆限製的!
誰敢冒險?
“他們也希望通過合作能引進國外最先進的航空製造技術。”
王立新歎了口氣。
事情已經如此,說什麼都沒用了。
“不用給他們打招呼。等人都到了蓉城,再給他們打招呼吧。”
曹副總沉默了片刻,才開口說道。
於是,王立新立即就去安排。
······
又到了下班時間。
作為原運10副總設計師的程不時,沒有回家,而是去了所長辦公室。
運10下馬已經兩年多了。
麥道的首架飛機已經於86年4月1日投入生產,而這個日子,是西方的愚人節。
僅僅一年時間,第一架麥道82就完成總裝,並且在7月2日完成首飛。
前不久,麥道82已經取得了美國的適航許可。
程副總跟其他710所眾多技術人員一樣,被留在這裡,說是讓他們學習美帝大飛機的設計製造經驗,可從達成合作協議後,中國的設計人員根本就接觸不到d82飛機的核心技術!
之所以在一年就完成總裝,不隻是麥道從美國調來的工程技術人員,更因為絕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從美國運過來的。
總設計師馬鳳山身體已經非常不好了。
86年他率國內航空工業設計骨乾赴美參加美、中、歐洲航空工業企業聯合開展的高涵道比槳扇)技術準備項目,要不是身體原因,現在還沒回國。
d82屬於成熟設計,不需要修改,讓我們先配合著生產一線抓好質量問題,等到後續的d90的合作……”
程副總苦著臉說道。
“運10技術資料已經消失,生產線已經被廢,現在都是他們說了算。”
馬總歎了口氣,“張鎮中那王八蛋曾經說過,不扳倒運10,麥道難以進入中國。”
現在,張鎮中的目的實現了。
“這樣下去不是個事兒啊。我們難道什麼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