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時間,木屋就已造好。
六人迫不及待的將屋內所有的肉都轉移動到了那去,屋子裡的所有的門窗統統打開散味。
這兩個夜晚,可是讓他們鼻子遭了老罪。
木屋這邊,齊蘭煮料的步驟已經完成。
木料的柔軟,再用一塊布料放到水中進行衝刷,除去裡麵的雜質,最後剩下如絮的料子。
這一過程需要的時間不短,不過竹林這裡經過改造,木屋前有水流過,倒不會過多麻煩。
隻不過木料的數量足夠多,齊蘭共分兩次才篩選完。
按照竹簡上麵記載的,下一步就是捶料,如字一樣,就是將這些木料反複的捶打。
這一步齊蘭一個人忙不過來,她給金澤演示了一遍,就是跟捶打黃泥一樣,非常的簡單,這下讓猴群輪番上陣,數量一上來,效率就快了很多。
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就已完成。
在答應給猴群做一頓腳板薯後,它們才高興的離去。
第一次收獲腳板薯有千斤,聽上去很多,除了要留下來做薯塊,其它的若是他們五人食用再搭配其他的食物兩三個月還是夠的。
隻不過有猴群還有圓圓那就得要消耗很多,平均分下來,也吃不太久。
平日的時間,都是一周吃個一兩頓。
看了一眼樹的投影,離正午還有一會,齊蘭想著先將木料給切好,再去製作午飯。
跟切菜一樣步驟,對她來說,專業對口,熟練的手法,兩堆碎料子切成差不多大小。
將進附陶缸,齊蘭開始準備午飯。
早上答應了金澤它們,從地窖搬出七八塊較大的腳板薯,開始處理。
隨著腳板薯的出現,眾多動物都圍了上來,守在齊蘭身邊,靜等美味出鍋。
削完皮後,腳板薯放到了鐵鍋上蒸,以前常常使用的陶鍋,現在用來製做食物比較少。
鐵鍋被製作出來後,他們如願的吃個了炒菜,隻是調味料跟食物的稀缺,吃過一兩次,剩下的飲食都回歸到了煮烤時段。
兩個鐵鍋同時蒸煮,大火候下,二十多分鐘就能出一鍋,加上吃飯時間,午餐一個小時就能搞定。
飯後,齊蘭開始造紙的下一步。
舂料。
就是將木料放進石坑之中,再用木頭捶打,類似於夏國過年或者辦喜酒時,有些地區會打麻糍果類似。
這一步就不用齊蘭親自動手,中午吃了這麼多腳板薯,金澤帶著猴群自己自發的來幫忙,整個過程都不用她親自動手。
材料搗碎的差不多後,放進一個裝滿清水的方缸之中,緊接著用木耙在缸中攪拌,原本見底的清水變的渾濁,不斷有絮狀物在其沉浮。
為此齊蘭還加一點樹膠進去,這是他們之前出去探索山林時所發現的,雖然不多,卻也聊勝於無。
再攪拌幾遍之後,待到水麵漸平,接下來就是最出紙最重要的一步。
抄紙。
用的篩子,白煜早在離開之就已經做好,裡麵的竹片很細也很密,這也是許文舟的功功勞。
一聽是造紙所用,他都是很有耐心的細細完成,免得因為哪一步沒有成功導致製造紙失敗。
篩子固在木板上,兩邊再加上兩桶等寬的方形木棍用手固定。
入水後抄起,取出篩子,將紙一麵蓋在木板上。
自打有了刨子,木層裡麵的東西家具變的規整,連著凳子都變單論這一處。
從屋內的擺設來看,倒是有一隱士居所之感。
剝離紙張。
木板成型的紙張,齊蘭臉上透著欣喜,忙碌了一天很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