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仁拿起遙控器,將電視調到了少兒頻道,祝馨月最喜歡的動畫片正在播出。
他隻是平靜地回答:
“我隻是相信,我們的國家,比任何人都更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泡沫,什麼,是真正的根基。”
這一天,它不再隻是一個文化現象。
在國家意誌的親自加冕下,他,已經成為了那個能夠用文化,去撬動整個實體經濟的國士。
然而,祝仁很清楚,這僅僅是開始。
國內戰場的勝利,固然酣暢淋漓,但真正決定這場文化戰爭勝負的,永遠是國際輿論場。
華爾街的資本鐵蹄雖然暫時退卻,但他們手中更鋒利的武器——話語權與意識形態的刀劍,才剛剛出鞘。
他知道,一場更猛烈的、無聲的交鋒,必將在全球範圍內,接踵而至。
……
a股的硝煙尚未散儘,另一場無聲的、席卷全球的文化風暴,已然登陸。
紐約,深夜。
一名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的龍國留學生,正對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泡麵,修改著自己那份被導師第五次打回的論文。
孤獨與疲憊,是這座不夜城贈予他最尋常的宵夜。
手機的微信群,卻在此時瘋狂閃爍。
國內的同學,正像瘋了一樣,刷屏著《舌尖》的截圖和鏈接。
他帶著一絲好奇,點開了視頻。
當那熟悉的鄉音,伴隨著一幀幀浸透了人間煙火的畫麵,從那塊小小的屏幕裡流淌出來時,他手中的泡麵,忽然就沒了味道。
屏幕裡,是雲南諾鄧村,一家人圍坐著,分享著那塊醃製了三年的火腿,笑聲溫暖。
屏幕外,是他一個人,和一盞冰冷的台燈。
那根被他視作故鄉與遠方之間最後連接的、名為“堅強”的弦,在這一刻,毫無征兆地,斷了。
淚水,決堤。
這一幕,在同一個夜晚,在倫敦的公寓、在悉尼的學生宿舍、在溫哥華的出租屋裡,在全世界每一個有時差的角落,無聲地、同步地上演。
鄉愁,是這個世界上最精準的病毒。
而《舌尖》,是它最致命的解藥,也是最猛烈的催化劑。
一夜之間,這股風暴從最年輕的留學生群體,迅速蔓延至整個海外華人圈。
全球各地的唐人街,仿佛被集體喚醒了沉睡的味蕾與記憶。
餐廳裡,點單不再是簡單的“宮保雞丁”或“麻婆豆腐”。
“老板,來一份【時間的味道】!”
“我要那個【主食的故事】裡的,蘭州牛肉麵!”
中餐館,第一次,不再隻是果腹的地方,而變成了海外遊子們尋找文化身份、慰藉思鄉之情的精神祠堂。
就在這股史詩級的鄉愁共鳴達到頂峰之際,祝仁,再次出手。
九州文娛通過所有海外社交平台,發布了一則公告。
公告的內容,不是商業合作,不是版權聲明,隻有兩段溫暖的文字:
“致每一位身在異鄉的同胞:
味道,是回家的路。九州文娛決定,將向全球所有華人社區組織、同鄉會、學生聯合會,
免費提供《舌尖上的龍國》全季高清播映權。”
“同時,我們將聯合當地僑領,共同發起【舌尖家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