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十年
《論文十年》是我寫給《沈陽工程學院報》的約稿,介紹了我從一九九三年至二零零三年撰寫科技論文的體會,現在全文呈現,它真實地記錄了我人生的光亮時期。
科研成果要用科技論文來表述與傳播。科技論文既是科研成果的標誌,又是科技信息傳遞存儲的良好載體,同時也是推進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以科技論文作為表達工具來擷取桂冠的。因此,古今中外學者都非常重視科技論文的寫作,這不僅是科技人員的基本素質,也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素質。
從1993年至今,我一共發表論文192篇。其中,在ei(美國工程信息公司)收錄的期刊上發表8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一級學會期刊或國家級期刊上發表40多篇,並多次獲得科技論文獎。論文十年,我的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1)要有寫作能力。我在青少年時期,曾經擔任過宣傳委員和宣傳乾事,寫過很多的總結報告、經驗介紹和宣傳報道稿件,其中有不少文章是以論文形式寫出的。正是有了這些寫作經曆,才為我日後的科技論文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要有創新意識。科技論文寫作是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人們對科研普遍有神秘感和畏難感,有的認為自己天生就不是搞科研的料或根本搞不了科研;還有的認為搞科研就是搞發明創造,實在是太難了。其實,除了發明創造外,科學計算、科學實驗、技術改進、技術交流、裝備改革、軟件編程、係統組態、理論探討、學術研究、經驗介紹、整理知識等都是科研,都可以獲得研究成果。我們當教師的,每天都在學習知識、整理知識、傳授知識,不是上課實驗,就是下廠實習、指導畢業設計,有的還承擔了科研和工程項目。在這些工作中,隻要有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新經驗、新設備、新軟件或新設計等,就要用論文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否則,你的工作成果就會付之東流。所謂創新,就是你說了前人沒有說過的話,做了前人沒有做過的事,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
(3)要有學術水平。學術的涵義一般解釋為“學主知,術主行”,即學為觀察事物而發現真理;術為把發現的真理用於實踐。論文要有論點,論點就是要論述的真理;論文要有論據,論據就是實驗、就是計算、就是推理、就是應用。如果一篇論文的論點含糊不清,論據輕描淡寫,它的學術水平就不高,因而很難被雜誌社錄用。1921年,愛因斯坦想到愛迪生的研究所工作,麵試時,愛迪生問了愛因斯坦一係列問題,如誰發明了對數?美國哪一個城市製造的洗衣機最多?紐約到水牛城有多遠?聲音的整度是多少?…..….結果愛因斯坦考試不及格,被拒之門外。但是,愛因斯坦在當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他是與愛迪生並駕齊驅的偉大科學家。因此,可以形象地比喻,愛因斯坦與愛迪生的關係就是學與術的關係,愛因斯坦主“學”,而愛迪生主“術”。
(4)要積少成多。寫論文要靠平時一點一滴的學習積累和實踐摸索,對新知識、新技術要儘快發現並迅速跟蹤。要經常瀏覽中、英文科技網站和科技期刊。當學懂一點科技新知識後。可先寫出幾百字的小文章,對於自動化專業人員來說,可投稿到《中國儀電報》、《儀器儀表商情報》、《自動化博覽》、《遼寧電機工程科普》和《沈陽工程學院報》;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後,可寫成千字的文章來,可投稿到《火電廠熱工自動化》、《電廠自動化》和《東北電力科技動態》;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應用後可寫出三千字左右的大文章,可投稿到《中國電力》、《熱力發電》、《世界儀表及自動化》和《中國儀器儀表》等。
(5)要符合稿約要求。各個期刊雜誌社對稿件要求大同小異。作者應仔細研究期刊的稿約要求和樣刊格式。要對論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和每一段反複推敲,直到完全符合稿約要求為止。否則,內容再好的論文,也可能會被雜誌社棄之不用。
對作家來說,學習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如果沒有了寫作,學習也就毫無意義了;對教師來說,學習是輸入,上課是輸出。如果不上課,學習也就沒有了動力,久而久之就會落伍。如既上課,又寫作,學習的積極性就會空前高漲。
“我恨不能每天有48小時用來工作,我始終不敢放鬆一分一秒。如稍有放鬆,靜夜自思就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麼罪,好像在慢性自殺。”(摘自季羨林《羅摩衍那》)
喜歡我的人生手帳請大家收藏:()我的人生手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