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隆小學
在沈陽故宮的北側,有一條寬闊的橫街。這條街道兩旁,坐落著許多古老的建築,其中有一座特彆引人注目的清代宅院。這座宅院曆經歲月的滄桑,依然保留著昔日的風貌,它便是豐隆小學,也是我的母校。
豐隆小學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的前身是豐隆當鋪。這座小學所在的院落,原本是一位名叫李知縣的人的私邸。
在我讀書的那個時期,這座院子裡的雕梁畫棟常常被精心裝飾和美化,使得整個校園都充滿了古色古香的氣息。然而,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這些精美的裝飾卻被一些人視為“封資修”的象征,被指責為“四舊”和“資本主義”的產物。於是,這些雕梁畫棟被重新粉刷成了暗紅色,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院子裡有一棵桑樹,每到桑葚成熟的季節,那滿樹的桑葚便成了學生們爭搶的美食。每當這時,樹下總是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然而,由於桑葚的汁液容易弄臟嘴巴,衛生老師常常會看到學生們的嘴都變得臟兮兮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衛生老師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她會準備一大桶紅色的漱口水,放在樹下。然後,她會不斷地囑咐學生們:“這水是用來漱口的,千萬不要喝進肚子裡哦!”這樣,學生們在享受桑葚美味的同時,也能保持口腔的清潔。
豐隆小學的廣播站,在課間休息時最喜歡播放的唱片歌曲是《草原晨曲》。每當那悠揚的旋律響起,同學們仿佛都能感受到草原的廣袤和自由。
“我們像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歌聲如同一陣清風,吹拂著每一個人的心靈。那激昂的節奏,讓人不禁想起駿馬奔騰的場景,仿佛自己也化身為一匹神馬,在草原上儘情馳騁。
“啊哈嗬咿……”這充滿民族特色的歌詞,更是給歌曲增添了幾分神秘和豪邁。同學們在課間休息時,常常會跟著歌曲哼唱,感受著草原的魅力和力量。
這首《草原晨曲》不僅是豐隆小學廣播站的最愛,更是同學們課間生活的一部分。它讓大家在忙碌的學習中,有了片刻的放鬆和愉悅,也讓大家對草原充滿了向往和憧憬。
豐隆小學的大門朝西,是兩扇木門對關,塗的是黑漆,我在假期護校時,關過大門,很沉重。值班室裡有一個給全校師生熱飯盒的鍋爐,我在值班室護校時,曾幫過燒鍋爐的李師傅掏過爐坑裡的爐灰。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鍋爐還在燃燒,但爐坑裡的爐灰滿了,影響了燃燒。我看李師傅揮汗如雨,正在掏爐灰,由於鐵鍬把短,爐坑裡麵的爐灰很難掏出。我自告奮勇,要下到爐坑裡去掏爐灰,李師傅看到我矮小的身材就同意了。他把爐膛壓住火後,我就跳進了爐坑。
當時,爐煙和揚起的爐灰灰塵在屋中飄蕩,十分嗆人,但我毫不在意,賣力地乾了起來。由於我矮小,爐坑能容下我的小身軀,我把爐坑裡的爐灰掏得乾乾淨淨。李師傅不斷地誇讚我,是個學雷鋒的好少年。我爬出爐坑後,李師傅給我拿來了毛巾肥皂,並準備了一大盆溫水。在我洗澡過程中,李師傅還給我換了三次溫水。我洗完後,感到身體異常的舒服,因為儘管當時是夏天,我還是有一個多月沒洗澡了。
踏入學校大門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三合院,宛如一位沉穩的老者,靜靜佇立。你麵朝北麵,一座地基較高的清代建築宛如一座巍峨的宮殿,四根紅柱子如巨人般挺立在眼前。那紅柱子上麵房梁上的木雕,仿佛是一首凝固的詩篇,將匠人的巧思與時代的風華封印在這方寸之間。這些隱匿於梁柱交錯處的藝術瑰寶,猶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不僅是建築裝飾的點睛之筆,更承載著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吉祥的祈願,以及對工藝的極致追求。學校時常如嗬護珍寶般對木雕進行粉刷,使其煥發出鮮亮奪目的光彩。
這個三合院是學校的中心,全校各種大會都在這裡召開。院子裡一共有五間教室,其中正房有兩間,西廂一間,東廂有兩間。正房的屋頂是用青瓦鋪成的,牆壁則是用青磚砌成的,顯得古樸而莊重。西廂的一間房屋是收發室,緊靠著大門,方便收發信件和包裹。
與收發室相對的東廂房,曾經是我讀書的教室。那間教室不大,裡麵擺放著十幾張木質的桌椅,黑板擦得很乾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課桌上,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記得有一次上體育課,天空突然下起了雨,我們隻好匆匆忙忙地跑回教室避雨。教室裡的同學們都有些躁動不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鬨,而我則靜靜地坐在座位上,看著窗外的雨景。
就在這時,體育老師走了進來。他看到我們都有些無聊,便笑著說:“既然下雨不能出去活動,那我就給你們講個故事吧。”同學們一聽,立刻安靜了下來,紛紛圍到老師身邊。
老師開始講起了一個關於老頭和四個兒子的儘孝故事,他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能把我們帶入那個故事的世界裡。我們聽得入了迷,完全忘記了外麵的雨還在下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老師講完故事的時候,教室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雨天,更讓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從那以後,我更加愛看故事書,並學著老師的腔調,開始給同學講故事,我給同學講過少年文藝登載的故事,其中我講的被俘虜的國民黨兵成為解放軍戰鬥英雄的故事和援越抗美的故事,很受同學們歡迎。
三合院的北麵是一個小操場,小操場西麵是廁所。我還記得當時學校中廣泛流行的上廁所歌謠是:“半夜三更,我去茅坑,茅坑沒燈,我去摸燈,撲通一聲,掉下茅坑,粑粑凍硬,我沒犧牲。”
學校的小操場,記錄了我們人生少年時代的美好時光,那時的男孩子,放學之後,背起書包就向小操場跑去,把兩個書包當做足球場的大門,踢起球來就忘了回家。女孩子則在空地上唱著歌跳著猴皮筋,天真幼稚的臉上流淌著幸福的汗水。
小操場東側,是一個倉庫改裝的教室,我們班在那裡上過課。課文“電線杆上的火花”就是在那個教室學的。教室門前是兩個一高一矮的單杠,我和同學們經常在高的單杠下玩夾拉爬,我記得柴玉林褲兜漏個大洞,當他手握單杠,張開雙腿時,褲襠大洞一覽無餘。
緊挨三合院東廂房的邊上,有一口洋井,也就是抽水井。我們都是喝這口井水長大的,八王寺汽水廠就在附近,那裡的地下水和這口井一定是相通的。
抽水井的南麵,是一個日字形的院落。行人都是通過門洞進入日字形院落的,向南走,在門洞的右側就是老師辦公室。裡麵有很多老師,小王老師的辦公桌正對著門口。從門洞出來,是一個十字形磚路,通往東西南北房間。沿著磚路向南走,就經過了日字的中間一橫的房間。進入門洞後的右麵,也曾經是我讀書的教室,小王老師就是在這個教室發現我臉上血跡的。醫護室就在十字磚路通往的西廂房。麵向南走出了門洞後,也是一個四合院,西廂房是我一年級時的教室。那時剛上學,老師一不在教室,男同學就開始打打鬨鬨。班長鄭雅娟就拿著教鞭管學生,她比我高過一頭,一點也不像一年級小學生。我的頭,就在那時被她打過。我一年級教室的對麵,就是音樂教室。我們在那裡學過好多首歌曲,至今記憶猶新的是“踏著烈士的足跡前進”這首歌:
翻過小山崗,走過青草坪,
烈士墓前來了紅領巾。
舉手行隊禮,獻上花圈表表心。
想起當年風雨夜,山崗鐵鐐響叮叮,
不是你們灑鮮血,哪有今天的好光景。
我們是紅色的接班人,
不怕山高路不平,
我們要踏著烈士的腳印,
永遠奮勇向前進!前進!
緊挨著音樂教室的房間是訓導處,訓導處房間南麵就是沙堆,是我們玩占山為王遊戲的地方。
豐隆小學的新教學樓,就是在扒掉最南處的房子後建成的。
在我的腦海深處,還留存著豐隆小學那些老師們的身影和印象。其中,體育教師韓老師和顏世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們總是充滿活力,帶領我們在操場上儘情奔跑、跳躍,讓我們感受到運動的快樂。
衛生教師秦老師,她總是細心地關注著我們的健康,教導我們如何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總務教師譚老師和馮老師,他們默默地為學校的後勤工作付出,確保我們的學習環境整潔有序。
趙伯秋老師,他的教學風格嚴謹而不失風趣,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袁淑清老師,她溫柔和藹,總是耐心地解答我們的問題。
王義老師,他的數學課生動有趣,讓我們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孫述平老師,他的語文課充滿激情,讓我們領略到文學的魅力。
楊躍泉老師,他的音樂課讓我們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孟憲瑞老師,他的美術課激發了我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還有小王老師,也就是王棣華老師,他年輕有活力,與我們打成一片,成為了我們的好朋友。
這些老師們,每一個都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的教誨和關懷,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喜歡我的人生手帳請大家收藏:()我的人生手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