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位官員聽聞黃侍郎的指令,
雖心中或許還存有些許疑惑,
但麵對黃侍郎不容置疑的威嚴,
他們不敢有絲毫忤逆,隻能恭敬領命接受。
所幸,他們尚有一天的時間,
能夠去全麵且深入地了解、學習這陌生的以工代賑方案。
黃侍郎見眾人應下,
不再多費言辭,
立刻果斷命人將這份以工代賑的方案精心抄錄數份。
抄寫之人皆是書法精湛、做事嚴謹之輩,
力求抄錄的每一份方案都清晰無誤。
不多時,
一份份抄錄好的方案便被送到了每位官員手中,
方便他們能隨時仔細研讀,深入領會其中的要義。
隨後,黃侍郎又馬不停蹄地安排人手製作大型公告。
工匠們精心雕琢,將以工代賑的實施細則,
從目的、方式到具體的工作安排與福利措施,
都詳儘且清晰地寫在上麵。
這些公告製作完成後,
被鄭重地張貼在各個城門附近最為顯眼的公告欄裡。
與此同時,黃侍郎還特意挑選了那些聲音洪亮、表達清晰的官差,
吩咐他們要像紫山縣那樣,
在公告欄處耐心且細致地向所有難民大聲講解這一方案。
官差們不辭辛勞,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重點內容,
務必讓每一位難民,
無論老幼,無論識字與否,
都能清楚知曉這關乎他們未來生活的重大舉措。
如此一番有條不紊的安排妥當之後,
眾官員紛紛向黃侍郎行禮告退。
黃侍郎獨自佇立在衙門大廳的門口,目光悠悠地望向遠方的天邊。
此時,天邊的雲霞如火焰般絢爛,又似在訴說著未知的命運。
他緩緩地深呼吸,胸腔一起一伏,
試圖讓自己因激動而略微紊亂的心跳平複下來。
他深知,這以工代賑的方法就像一場未知結果的冒險,
其最終效果究竟如何,此刻還難以預料。
憑借自己多年在官場摸爬滾打積累下的豐富經驗來判斷,
此方法極有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
為黃州此次肆虐的災情帶來轉機,
拯救那些在水深火熱中苦苦掙紮的眾多災民,
進而讓動蕩不安的地方局勢得以穩定。
倘若真的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讓黃州地界重歸平靜,
百姓安居樂業,那這以工代賑之法,
無疑將成為名垂青史、造福萬民的千古第一民生政策。
想到這裡,黃侍郎的眼神變得更加堅定,
他暗暗握緊了拳頭。
在心中,
他默默祈禱,熱切地希望朝廷和陛下能夠認可並支持他的這一舉措,
也能給予小侯爺和王縣伯足夠的時間,
讓他們能夠順利將這一方案推行下去,
最終看到令人滿意的成效。
......
而在遙遠的京城,
八百裡加急的快馬如閃電般疾馳,風馳電掣般衝進了紫禁城。
此次進京傳遞消息的並非隻有一批人馬,
而是分成了先後兩批。
其中一批,是攜帶著紫山縣小侯爺和王縣伯聯名呈遞的奏折,
這奏折上凝聚著他們對黃州災情的深刻洞察與應對之策;
另一批,則是河山縣黃侍郎書寫的飽含期望的奏折以及機密信件。
這兩批快馬一路揚鞭催馬,日夜兼程,
抵達京城的時間僅僅相隔了半日。
不過,紫山縣的消息還是搶先一步傳到了京城。
當紫山縣的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麵般傳入內閣時,
正在商議事務的幾位內閣大臣瞬間被震驚得呆若木雞。
他們原本從容的麵容上,此刻寫滿了難以置信,
麵麵相覷間,一時竟仿佛被抽走了言語,無言以對。
片刻之後,他們才從震驚中回過神來,
一個個神色匆匆、腳步慌亂地朝著皇宮奔去,
急切地想要向宏武皇帝稟報這一重大消息。
宏武皇帝端坐在乾清宮的禦座上,
神色凝重地看完紫山縣小侯爺和王縣伯聯名奏報的奏折後,
原本平靜的臉色瞬間變得通紅,
激動的情緒如洶湧的潮水般在心中翻湧。
身為帝王,他自幼便被教導要喜怒不形於色,
麵對任何變故都要保持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沉穩。
然而,這個消息實在太過震撼,
太過出乎意料了,
讓他在這一瞬間也有些措手不及,震驚得半晌說不出話來。
等到幾位閣老衝進乾清宮後,立馬閉門清人。
在乾清宮內,氣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來。
宏武皇帝與幾位閣臣就此事展開了長時間的商議。
他們從各個角度分析這一舉措的利弊,探討其可行性與潛在影響。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權衡再三,
最終決定臨時召開大朝會,
召集眾多朝廷官員一同商議此事。
畢竟,如此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舉措,
需要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集思廣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方能做出最為慎重、最為恰當的決策。
“來人,速速召集在京各位大臣,朕要召開大朝會!”
“遵旨!”
多位公公齊出宮門,四散而去!
半個時辰轉瞬即逝,
大朝會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正式開場。
宏武皇帝身著龍袍,神色凝重地端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
目光威嚴地掃視著殿下群臣。
他微微抬手,
示意侍從將紫山縣小侯爺和王憲伯聯名奏報的奏折迅速擴印數份,
依次分發給在場的眾位大臣。
那些對“以工代賑”之事渾然不知的大臣們,
在接過奏折的瞬間,臉上還帶著些許疑惑。
然而,隨著目光在奏折上緩緩移動,
他們的表情逐漸凝固,先是難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緊接著嘴巴不自覺地張開,露出了目瞪口呆的神情,
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半晌說不出話來。
“這……這簡直不可思議!”
一位大臣激動得滿臉通紅,雙手微微顫抖,
聲音也因震驚而有些變調,
“此乃千古未有之創舉啊!”
另一位大臣則氣得渾身發抖,
猛地將奏折狠狠地摔在地上,怒目圓睜,
大聲嗬斥道:
“小侯爺和王縣伯簡直膽大妄為!
竟敢無視皇家威嚴,
擅自將土地免費分給那些難民,
眼裡還有沒有皇帝,有沒有朝廷?
這是公然破壞祖宗立下的規矩,絕不能姑息!”
朝堂之上,頓時炸開了鍋,
大臣們分成兩派,各執一詞,
爭論得麵紅耳赤。
支持的大臣們紛紛點頭,
言辭激昂地稱讚這是以工代賑乃是“千古第一救民之策”,
實乃造福百姓的良策。
“陛下,此策若能推行,
必能解黃州災民於水火之中,
實乃我朝之幸,百姓之福啊!”
一位大臣躬身行禮,言辭懇切地說道,
臉上滿是對這一舉措的讚許。
而反對的大臣們則漲紅了臉,
揮舞著手臂,言辭激烈地反駁。
“陛下,此舉萬萬不可!
祖宗規矩不可破,他們這是肆意妄為,
若開此先例,必將動搖國本!”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臣,氣得胡子都翹了起來,
身體微微顫抖,大聲勸諫道。
朝中大臣本就各有派彆。
大將軍一派的人自是全力擁護,
他們挺直腰板,神情堅定地闡述著這一舉措的諸多益處。
而像黃侍郎這樣的中間派大臣,有的眉頭緊皺,
陷入沉思,在仔細權衡利弊;
有的則微微點頭,用眼神表達著對這一舉措的認可。
有那麼一群大臣,平日裡就對小侯爺和大將軍心生嫉妒,
總覺得他們在皇帝麵前過於風光,功高震主。
此刻,他們更是抱團反對,滿臉的不情願。
“哼,他們不過是想借此彰顯自己的功勞罷了,
全然不顧這其中的風險!
這等離經叛道的新政策,絕不能輕易嘗試!”
一位尖臉大臣撇了撇嘴,陰陽怪氣地說道。
“沒錯”
一位身著華麗朝服的大臣,雙手用力一甩衣袖,
向前跨出一步,漲紅著臉,怒目圓睜地說道:
“陛下,此策萬不可行!
小侯爺和王縣伯擅自將土地分給難民,這是公然違背祖製!
祖宗規矩傳承至今,怎能因他們一時興起便隨意更改?
此舉若開先例,日後朝廷威嚴何在?綱紀何存?”
說罷,他氣得胸脯劇烈起伏,
眼睛死死地盯著手中的奏折,仿佛那是萬惡之源。
而另一方,
一位清瘦的大臣立刻站出來反駁,
他拱手行禮後,言辭懇切地說道:
“陛下,此言差矣!
如今災情嚴峻,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祖製雖不可廢,但也要因時製宜啊。
以工代賑之策,既能讓災民有活可乾,得以飽腹,
又能促進地方建設,實乃一舉兩得。
若此時還墨守成規,不顧百姓死活,
才是真正有失朝廷威嚴!”
這位大臣神情激動,眼中滿是憂國憂民之色,
說到動情處,還忍不住微微搖頭。
“哼,說得輕巧!”
一位胖大臣不屑地冷哼一聲,雙手抱胸,滿臉的不以為然,
“你可知這背後的風險?
萬一這政策推行失敗,激起民變,誰來承擔這個責任?
小侯爺和王縣伯不過是想借此樹立自己的威望,全然不顧朝廷的安危!”
胖大臣一邊說,一邊用手用力地指著奏折,
臉上的肥肉都跟著顫抖。
這時,一位一直沉默的老臣緩緩站了出來,
他目光平和地看著眾人,緩緩說道:
“諸位,都莫要激動。
陛下召我等前來商議,便是希望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