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鬨一陣過後,許大茂乾脆從書包裡拿出了課本,在何雨柱家做起了作業。
許大茂的父母因為都要出門乾活,而且下班時間都不固定,所以許大茂經常都是一個人在家,至於他的妹妹大部分時間是放在老家,由許大茂的爺爺奶奶帶著。
許父的工作是放電影,在婁半城名下的一家電影院裡,經常晚上也要在電影院裡工作。
而許母則是婁家的傭人,一般要伺候到很晚才能回來,甚至不回來。
許大茂也是因為要上學了,才從郊區搬進南鑼鼓巷四合院裡來住的,因為四九城的公立學校並不多。
而四九城立第一小學就在東城區北鑼鼓巷的寶鈔胡同內,離南鑼鼓巷近的很。
它屬於民國初期,四九城最早一批由政府設立的公立小學之一。這類學校多由清末新式學堂改製而來,旨在推廣現代基礎教育。
雨水則站在許大茂旁邊,認真地看著許大茂撥弄著小算盤,應該是在做算數題。
民國時期,大部分學生都還在學老一套的課程。
基礎課本,大概有這幾門。
包括國文,文言文與白話文並重),算術含珠算),常識自然與衛生),曆史側重中國史)、還有地理。
之前因為四九城被小日子占領,還要學習一點日語和所謂的“新民教育”。
後來抗戰勝利後,課程回歸國民政府教育體係,注重國語、公民教育及三民主義思想。
許大茂在寫作業,傻柱也隻能把塵封已久的課本都拿了出來,心不在焉地看了起來。
紀風順手拿起一本《三字經》,饒有興致地看著,畢竟這種老古董誰來誰都想翻一翻,不過剛翻開第一頁,眉頭就皺了起來。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還行,沒有繁體字一說,後麵每一段都帶有幾個繁體字。
最主要的是後麵還跟著一堆繁體字的解析。
好家夥,繁體字,差點把這一茬忘記了!
蓋上,蓋上,誰愛讀誰讀,紀風表示他是不愛讀這玩意。
“怎麼了,風哥?”
傻柱看紀風一副抗拒看書的樣子,還以為他和自己一樣,不太喜歡讀書呢。
“沒什麼,沒什麼,就是以前讀《三字經》讀多了,現在又看到這東西,有點那個。”
紀風尷尬地解釋了一句。
“風哥哥,那你會讀三字經嗎?”雨水聞言,湊過來問道。
“當然會啊!”
“那你能給雨水聽聽嗎?”
“當然沒問題,我還會背呢!你聽著!”
隨後紀風便開始憑借前世的記憶背了一小段,背到“教不嚴,師之墮”後,就停了下來,這也是他的極限了,一般現代的人也就能背到這地步。
“柱子,你看看人小風,再看看你,就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其他啥也不會。”
方雅芝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又想起了傻柱剛剛讀書的時候了。
傻柱一臉沮喪地拿起《千字文》看了起來,也不敢吭聲。
這年代的學實在是太難上了,紀風覺得除了算數這一科目自己應該還可以應對,其他科目估計他也學不好。
都什麼亂七八糟的玩意兒,學了有什麼用!全是“之乎者也”,要不是怕被人罵,他都想來一句封建糟粕!
算數其實也不簡單,必須要會撥弄算盤,那年代算盤是必學課。)
什麼一下五進四,三下五除二,什麼三去七進一,五去五進一,那都是有口訣的。
九九歌就是乘法口訣,歸除法就是除法口訣,那是一套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