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蓬萊島的傳說,外人所熟知的版本中,飛仙的最為接近事實。
壁畫所提及的彰孟年間正是蓬萊的第一代仙尊所使用的年號,而那位仙尊,現在也廣為人知。
正是題字之人——雉蕪仙君。
《蓬萊遺事·雉蕪仙君記》
【蓬萊初現】
遠古之時,東海之上煙波浩渺,常有五色霞光自海底衝天而起,引得凡間漁人仰望,以為是仙家洞府。然無人敢近,隻道是“蓬萊三山,煙濤微茫,非仙緣不可至”。
直至一萬二千載前,一位身著青碧霓裳的女子踏浪而來,足下生蓮,步步生雲。
她便是雉蕪仙君——本為昆侖墟上一株吸收日月精華的雉羽靈草,曆經十萬年修行,終化人形,得道成仙。
她立於東海波濤之上,抬手一招,海底沉睡的仙山基石便浮出水麵,化作七座浮空仙島,彼此相連,如明珠綴於海天之間。其中最大的一座,便是後來的欲界仙宮所在。
【欲界仙宮】
雉蕪仙君初臨蓬萊時,此地雖靈氣充沛,卻無宮闕樓台,唯有古木參天,靈泉奔湧。
她以本命仙羽為筆,以東海玄冰為墨,在昆侖玉璧上揮毫,畫下欲界仙宮的形貌。
而後,她輕拂袖袍,仙宮便自雲端緩緩落下,七層玉宇層層疊疊,懸於主島中央。
第一層·觀潮,臨海而建,可俯瞰萬頃碧波與天際雲霞。
第二層·扶搖,有罡風漩渦,助修士禦風而行,直上九霄。
第三層·羲和,懸有亙古神燈,照徹洞府幽冥,助修士明心見性。
第四層·空青,遍植靈植仙草,空氣裡漂浮著空青靈氣,修士在此靜坐可聞太古遺音。
第五層·河漢,藏有萬千玉簡,乃上古仙經彙聚之地。
第六層·太虛,乃閉關悟道之所,時間流速緩慢,仙君常在此參悟天道。
第七層·歸墟,傳聞是仙凡輪回的交界,仙君在此靜候有緣人。
仙宮之基,乃海底靈玉與天外隕星鑄就,不沾凡塵,不染濁氣,即便千年風雨,依舊如新。
【天授仙緣】
雉蕪仙君初居蓬萊時,曾有一段奇遇。
某日,她於燭龍層點燃油燈,忽見燈芯迸裂,飛出一縷金光,化作一位白發蒼髯的老者,自稱“燭陰”。
這燭陰乃是上古時期守護天火的神獸,因天道更迭,沉睡於神燈之中。
老者蘇醒後,見雉蕪仙君心性澄明,修行純粹,便贈予她“九轉空青髓”。
這乃是天地間最純淨的靈髓,可助修士一步登仙。
雉蕪仙君以此靈髓為引,在空青層種下第一株仙草,而後仙草蔓延,整座蓬萊仙島逐漸化為靈境,百花常開不敗,靈泉甘甜如蜜。
【蓬萊仙境】
自雉蕪仙君立下欲界仙宮後,蓬萊仙島便成了三界向往之地。
凡人遙望東海,見五色霞光籠罩仙島,傳說島上仙果可增壽千年,仙泉可洗髓伐骨。
修士夢寐以求能登臨蓬萊,哪怕隻在觀潮層遠眺雲海,亦算仙緣匪淺。
妖族亦不敢輕易靠近,隻因仙宮周圍有燭龍神燈照耀,邪祟不敢侵。
仙宮之中,常有仙樂飄飄,乃是天音自河漢層灑落,引得海鳥盤旋,靈獸跪伏。
而雉蕪仙君本人,則極少現身,唯有時而在空青層撫琴,時而於歸墟層靜坐,似在等待某個命中注定的有緣人。
【後世傳說】
後來,蓬萊仙島雖仍有仙家駐守,但再無雉蕪仙君那般超然物外的存在。
世人隻知——
欲界仙宮乃仙家聖地,七層玉宇,層層皆有玄機。
蓬萊仙島乃東海明珠,霞光繚繞,仙草遍地。
雉蕪仙君乃萬古傳奇,一縷仙蹤,永存於玉壁題詩之中。
至今,仍有修士渡海尋仙,希望能一睹欲界仙宮的真容,或至少,在空青層的玉壺之下,聽一聽那傳說中的天音。
而那塊刻有「石髓凝雲色,天音落玉壺」的昆侖空青玉壁,至今仍懸於第四層空青殿中,微光流轉,似在等待下一個有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