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柒點頭,“正是,以文戰之法止戈,既護住大端百姓不受戰亂之苦,又可趁機挑起各國矛盾。”
所謂文戰之法,乃是各國之間為避免人員傷亡解決小摩擦的一種手段。
類似於軍事演習,各國出軍師,出武將,出士兵在提前布置好的地界進行對抗交戰。演習人數根據各國實際軍隊人數來等比敲定。
一種方式為獨戰,比如北周有四十萬大軍,端國在十國圍攻下隻能拿出五萬對抗北周,那麼此次演習端國出一千人,北周出八千人。
另一種方式為混戰,如北周與衛聯合攻打大端,北周有四十萬大軍,衛國有三十萬大軍,端國以七萬大軍退敵,那麼此次演習端國出一千人,北周與衛國共同出兵七千人。
文戰之法儘可能按照戰爭的實際情況來擬定作戰規程,這樣戰爭打響後以文戰結果定輸贏,該割地割地該賠款賠款。
不過這裡麵學問很大,北周共計四十萬大軍,難不成都來攻伐大端,不要留十萬防守巍國嗎?不要留十萬防守衛國嗎?諸如此類問題都需要雙方的使臣聚在一起吵一吵,辯一辯。
這文戰之法的起源還得往天盛王朝歸因,各國有摩擦時經常會去天子國告狀,有一任天盛恒帝愛看熱鬨,便道:“有摩擦就打一架,正好天下戰事許久未起,也檢驗下各國的軍事實力。”
有臣子覺得天子縱容屬國打架這事會影響天盛帝仁愛寬厚的好名聲,便堅決反對天盛恒帝的提議。
後有機靈的大臣一折中,便搞出了這個文戰之法。
各國也十分認可這個法子,日子過得都很艱難,真把糧食和人都弄去打仗了離國破也就不遠了。久而久之這文戰之法便成了各國解決爭端的首選法子。
暮柒又道,“你如今有九黎公主做籌碼,拿出破釜沉舟的氣勢與他們談一談,作戰人數,作戰方案上多要些好處就是了。
放心去談,你平日裡最是穩重,穩重人急了各國都得掂量掂量。”
端帝:穩重,用在這裡也不知道是不是好詞。
“各國即將抵達京城,若是把文戰的地方安排在大端與各國邊境,又要耽擱些時日,如今他們早已失了耐性,迫不及待想要天璣鑰,“
端帝點頭:“正是如此。”
“你可將演習地點定在蒼麟山,主帥帳也設在蒼麟山上。”
“這,離京城太近,就算是文演各國出兵也不會少,恐各國聯合趁機直入京城,衝進皇宮。”
暮柒點頭:“陛下有此顧慮是對的,把這個顧慮告訴他們,要去他們文演人數減半,要在京衛營可控範圍內。
同時因著文戰地點定在京郊,大端已經做出極大讓步,所以大端參與文戰的士兵人數不變。如此一來,文戰的勝算更大。”
一國對戰多國,按照軍隊人數比例大端吃了大虧,所以必須想辦法把人數提上來。這事暮柒不懷疑端帝能做好,這也是為老謀深算之人。
端帝點頭,“好,此事我來做。”
暮柒又道:“場地之事我全權負責,陛下派北衙禁軍營的人配合我,我提前安排他們演習一二。”
端帝點頭。
“另外要拋個大餌料,率先攻占大端帥賬之國,大端將九黎公主托付該國。”
“這,”
端帝有點不敢應下來。
“陛下聽從公主安排便是,有餌料才能激化各國矛盾,大家都盼著九黎公主能落到自己手裡。到時候算出兵人數的時候各國都會想辦法降低他國的出兵人數,於大端而言是好事。
陛下隻需堅持兩件事,第一,耍不要臉,爭取大端多出兵,出精兵,規則製定上偏向於大端,要不就玉石俱焚;”
端帝:“朕不是那種人,”
暮柒沒忍住笑了笑,繼續道,“第二,想辦法激化矛盾讓各國出良將,降人數,遣精兵。”
端帝心思微動,“公主是要甕中捉鱉?”
暮柒做了個殺的手勢,端帝又驚到了,“那,那激怒各國怎麼辦?就算殺了這少許的精兵良將端國也打不過十一國。”
“陛下隻管做,公主自會護大端周全。切莫自作聰明,”
端帝沒好氣,“知道了,你都敲打我三次了。”
暮柒:“我是為了陛下,若是公主,怕是一次都不會說。”
“若是公主我犯錯了她會直接把高陽拎上來,讓太子在前麵充排麵,高陽成為薑氏的真正話權人。”
暮柒笑,“陛下英明,”
端帝:“哼,高陽是比我識時務,她心裡隻有自己,沒有百姓。”
“公主要的是聽話,事關大局,不可出絲毫差錯。”
端帝欲言又止,“暮統領啊,雖說您是公主身邊最近的人,但是你傳話我得確定下是公主的意思,您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