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讀離開後,北海公司的臨建辦公區域開始進入緊張的主體施工階段。
混凝土基礎+鋼結構的上層建築。
吊裝,安裝,吊裝,安裝。
臨建辦公室,顧名思義,是項目初期為滿足管理和施工需要而臨時搭建的辦公場所。
而這一次,它不再僅僅是“臨時”的代名詞,而是“能源基地”正式施工前的指揮中樞。
工程進入實質階段,意味著一切從“紙上談兵”走向“實戰演練”。
鋼結構的搭建是整個臨建施工中的關鍵環節。
鋼柱吊裝,橫梁安裝。
腳手架搭設、頂棚鋪設、圍護結構安裝……圖紙很簡單,主要是人員安全。
柱子基本上一周完成。
上麵的彩鋼板和圍擋就慢一些。
電廠前期的活基本上都是基建的,餘磊依然是乾活中的“主力”,但是是收入中的“菜鳥”。
全盛總感覺在基建上,餘磊缺乏經驗,還要配一個“老油條”,公司係統內招聘也在同步進行。
有了辦公室,就相當於大家有了“家”,有了“期待感”。
從前那種“等待”與“觀望”的情緒被一種“行動”與“執行”的節奏所取代。
工程上的支付業務變得多,量大。
連財務部的工作氛圍都變得緊湊起來,報銷流程、資金調度、合同審核等事務也逐漸頻繁。
工地上原有的集裝箱辦公室也開始準備遷移。
原本分散在工地各處的集裝箱,經過統一規劃,一部分破損的處理回收,一部分能用的被移至臨建辦公室旁,作為監理單位的辦公場所。
莫讀的離開,像是一麵鏡子,照出了人情冷暖的微妙變化。
這種“人走茶熱”的現象,在職場中並不罕見。
它揭示了一個現實:人的價值,往往不是以其本性或能力來衡量的,而是以他所處的位置和所能帶來的利來判斷的。
公務員熱,悄然興起。
至少,比讀了半輩子書,跑到荒島乾能源來的價值高。在這裡,啥都沒有,項目不核準,不僅實現不了事業價值,甚至你的人生都毀了,要錢沒錢的,要女人。
莫讀走後,這種“人情生態”的變化繼續發酵。
有人開始懷念他“走前那幾天”的“熱情”,有人感歎他“終於脫離苦海”,也有人對他的“飛黃騰達”投以複雜的眼光。
而餘磊,則成了大家口中的“見證人”。
餘磊並未多說什麼,隻是低調處理,但是舍友張斌喝酒抽煙依舊,唯獨看書認真了許多。
莫讀的離開,不僅是一個人的離去,更是某種人際關係結構的重新洗牌。而他,也在這場“洗牌”中,悄然成為新的關注點。
公司方麵也開始注意到了這種風起,很快,水工高級主管陳軍應聘了廣西投資集團水利項目中層乾部,不久,也要離開項目。
“搶人”,“凝聚心”,悄然在公司內部開展,樹田總召集領導班子,首先,在工資體係下重新分配係數,將一線人員的係數調高,本部人員降低。
而且針對一線人員時長,進行補貼,陸地上夏天的大熱天還有地方遮陰,吹填島上真是一棵樹都沒有,完全乾曬一整天。
皮膚黑白配,脫皮,常事。
長期乾曬,老了有沒有皮膚癌,人都無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