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皆大歡喜的氛圍裡,唯有兩個人,神情依舊。
一個是楊戩。
一個是唐三藏。
楊戩手持三尖兩刃刀,冷峻地站在一旁。
他與孫悟空是宿敵,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隻猴子。
這猴子,傲慢、自負、無法無天。
但他的義,是有範圍的。
這個範圍,就是他認可的“自己人”。
可今天,這猴子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散仙,先是低聲下氣地求遍了天庭仙官,求不動便當場翻臉,不惜與整個西方教為敵,甚至不惜在斬仙台上大動乾戈。
這不正常。
這隻猴子,什麼時候變得如此古道熱腸,如此富有同情心了?
楊戩不信。
這背後,一定有他不知道的緣由。
這隻猴子,越是表現得理直氣壯,就越說明他心裡有鬼。
而唐三藏,則比楊戩想得更深一層。
也就比楊戩更困惑。
他的困惑,源於孫悟空前後矛盾的行為。
就在不久之前,孫悟空急匆匆地趕到他那裡,拉下了一張猴臉,幾乎是哀求著,請他出麵。
當時悟空說得很清楚。
隻要能保下那陸凡的真靈,不讓他形神俱滅,能入輪回就行!
他記得悟空當時焦急的模樣,記得他眼中的懇切。
所以,他來了。
他來了之後,壓製了悟空的嗔念,辯倒了淨念的歪理,最後向玉帝提出的處置方案,正是“斬其仙身,廢其道果,留其一縷真靈,投入六道輪回”。
這,完完全全就是孫悟空自己求來的結果。
按理說,當自己提出這個方案時,悟空應該是最高興的那個人。
可事實呢?
事實是,當他說完那番話後,他清楚地感覺到,身後的大徒弟,身上那股剛剛被他安撫下去的暴戾之氣,差一點就重新爆發。
緊接著,楊戩出現,悟空便像是找到了一個宣泄口,毫不猶豫地,甚至可以說是欣喜若狂地,投入了一場本可以避免的大戰。
為什麼?
為什麼自己實現了他的請求,他反而不滿意了?
這中間,一定發生了什麼自己不知道的變故。
那又是什麼呢?
斬仙台上的氣氛,從劍拔弩張,轉變為了一種詭異的平靜。
太白金星清了清嗓子,作為玉帝的傳聲筒,他必須主動站出來主持大局。
“咳咳,諸位,諸位。陛下已有旨意,此事需重新商議。不知各位仙家、佛爺,有何高見啊?”
一時間,場麵又冷了下來。
誰都清楚,事情的經過已經明明白白地擺在了台麵上,沒什麼好辯的了。
慈雲寺包庇在先,陸凡複仇在後。
現在要議的,不是事實,而是立場。
是天庭的法度、西方教的顏麵、孫悟空的人情,這三者之間,如何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
楊戩冷哼一聲,率先打破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