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說馮二丫需不需要,孩子們有這份孝心,她這個當姑姑的有好事自然不能忘了他們。
也不知道怎麼,馮二丫教幾家打絡子賺錢的事就傳了出去,導致來馮二丫家串門的老太太越來越多。
馮二丫明白,她們過來,無非就是想學打絡子的。
都是苦命人,除了土地裡的活計和到外麵賣力氣,他們是真的很少能找到來錢的門路。
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稍微需要點技術的事,人家都是不外傳的。
可打絡子這個活兒也不需要這麼些人啊。
縣裡就那麼幾家繡莊,絡子這種東西,隻要學會了,一天就能弄出來好多個。
技術含量又不算高,有心人買回去,隻要拆開就知道怎麼弄了。
繡莊之所以把這個活放出來給外人,無非就是這個活計沒有多少利潤。
在他們這個小地方,一個絡子也就賺個幾文錢,繡莊不願意為了這點利潤費工夫。
可村裡這麼多人都想做,縣城根本吃不下那麼些絡子,最後得弄的全村誰也賺不上這個錢。
馮二丫也可以不教,畢竟這些人以前對她也沒有什麼幫助。
但是考慮到她現在一個孤老太太住在村裡,萬家三兄弟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回來找不自在。
多圍攏些村裡人站在自己這邊,終歸還是好的。
這天早上,馮二丫吃完早飯,就來找裡正了。
“裡正,我看大夥都想學打絡子這個手藝。
我倒是能教,可我尋思著全村要是都做這個,怕是全村誰也賺不上這個錢。”
馮二丫歎了口氣,接著說道:“縣城就那麼幾家繡莊,全縣攏共也就這麼些人,繡莊裡不可能收這麼些絡子,多了他們也賣不出去。
我私下裡琢磨,要不咱們村裡一塊兒成立個商隊,把咱們村做好的東西拿到外麵去賣。”
裡正沒說行也沒說不行,點了一袋旱煙抽了一口,說道:“大山家的,你具體說說。”
馮二丫組織了一下語言,繼續說道:“咱們村現在會的手藝有打絡子,編背簍席子、我還會做一些絨花頭飾的製作方法,村裡其它人應該也都有些手藝。
這些東西在咱們這賣不上價,一是這些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會。
二是款式不夠新穎,大家做的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我在編席子和背簍上,有一些想法。
隻要做的好看些,換個形狀,在裡麵鋪上一小塊花布,一個小物件就能比原來好看上不少。”
說著馮二丫就從自己得背簍裡拿出來幾個她做好的成品。
一個帶蓋子的點心匣子,一個小小的竹編的抽屜櫃子,放個雜物首飾之類的都可以,還有一個柳條編的筆筒。
這些在現代都是很常見的東西,隻不過古代的編織還是以實用為主,還沒人想到能做這些。
馮二丫繼續說道:“裡正你看一下,這就是我做好的。
這些都不難,隻是換了個形狀,加上點布和裝飾,看上去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個東西全村基本上誰都會做。”
裡正拿過那幾樣東西看了看,打開點心匣子,裡麵鋪了一塊白色帶綠色小碎花的布,看上去就很乾淨清爽。
抽屜櫃子也把抽屜拉開看了看,整個抽屜都是用竹子編製的,看上去很是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