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易舟是在七百多次輪回中被造出來的“神”。
易舟猜測,最初他被投放進繭房世界的時候,由於他記憶被剝離或者修改,導致他的本體成了一個普通的男孩。
但本體對其他的“碎裂體”是具備某種引力的,所以每一次輪回,所有的易舟都會有一點力量傾泄到本體身上來。
這些本能力,縈繞在易舟本體周圍,並不隨輪回而消散,導致這個本能力的體量逐漸變大。
用最通俗的遊戲裡的例子來說,這些本能力等於技能點。領悟了本能力的易舟,才能使用這些點數,沒領悟本能力的易舟則無法加點。
比如,上個輪回,在領悟本能力之後,易舟加點加在了“自愈”和“能量轉移”。
而進入當前輪回,易舟的身體又不自覺地加了一些技能點在力量與速度上。
道理跟李響在輪回中從末本變成太本差不多。
這是前提。
力量傾斜帶來的後果,就是吳柏樹的虛弱。
假如易舟沒有猜錯,不光是吳柏樹,點陣上所有易舟都隨著輪回次數的疊加而逐漸虛弱。
但因為每一次力量傾斜的次數可能並不多,所以這個虛弱的過程是緩慢的,或許大概可以理解為高速的衰老。
“洛希極限”。
這就是那幅畫給易舟的啟發。
洛希極限的是個天文學的概念,指的是,如果一個天體在接近另一個更大的天體時,能夠被對方的潮汐力撕碎的最近距離。
當略小或者略鬆散的天體接近到這個極限距離時,它所受到的來自大天體的潮汐力會超過其自身的結構強度,從而導致撕扯與解體。
而某些時候,被潮汐力撕裂的天體會在較大的那個天體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特定的軌道上,形成某些環狀的結構圍繞著大天體。
易舟本體可以看成是一個剛體,一個行星,而點陣上其他易舟則像是流體。
棺中人,就是因為離本體太近,而被潮汐力徹底撕碎的例子。
棺中人的力量變成了易舟這顆行星的行星環,但“流體”本身卻不存在了。
想象一下,天文愛好者在觀察土星的時候,會讚歎土星的巨大和行星環的壯麗,但好像沒有人會去過度深思這些環帶的形成過程,比如,它是多少流體“屍體”的集合。
當易舟的本能力聚合超過一定閾值的時候,他對流體的引力就會將“點陣上的其他易舟”撕碎。
先讓他們虛弱,再讓他們消失。
這便是“其他易舟”的命運。
很殘忍,但沒有辦法。
易舟如果要突破繭房世界,吞噬其他易舟,重新把力量彙集成一個整體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等等!
易舟猛地明白了什麼!
津心醫院副本遊戲是分階段的,隨著遊戲的進度,階段會越來越快,到後麵整個副本都會崩壞,npc不再友好,環境越來越惡劣,時間越來越緊迫。
這,似乎是一種暗示——對繭房世界,也是對易舟的暗示。
如果,其他的“易舟”不想被吞噬呢?
如果,他們絕不甘心做一個影子,想要反過來成為主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