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懷揣著好奇與期待,整齊有序地跟隨著三位老師走進大樓。
一樓大廳的設計令人眼前一亮,采用了直通屋頂的高挑架構,使得光線毫無阻礙地傾瀉而入,將整個空間映照得通透明亮。
大廳中央,一座巨大的白色雕塑作品映入眼簾。這座雕塑以獨特的幾何線條勾勒而成,充滿了科技感。仔細觀察,便能發現它是dna結構的巧妙變形,雙螺旋的形態在雕塑家的演繹下,以一種極具現代感的方式呈現出來。
從另一個角度看,原本抽象的dna變形結構,竟呈現出人體奔跑的生動形態。那微微前傾的身姿,仿佛蓄積著無限的力量,正要向著前方全力衝刺,動感十足。
從微觀的dna結構到宏觀的人體運動姿態,以兩個維度呈現出對人體機能的深邃奧秘的探索與研究這一主題。
“哇,好像科幻電影裡的場景啊!”
隊員們紛紛揚起頭,好奇地打量著四周的一切。
就連教練員們,也是第一次來到國家實驗室。他們對於最新的科技技術在花樣滑冰訓練中的作用充滿了期待。
“這裡是國家人體機能研究實驗室。是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更是國內首個聚焦人體機能研究與應用的實驗室。”
木博士一邊引領眾人前行,一邊介紹著,言語間滿是難以掩飾的驕傲
“實驗室基於人體機能學原理,致力於探索並解碼人體機能的深層奧秘。應用範疇極為廣泛,在競技體育領域的助力,僅僅隻是冰山一角。它還能為機能受損的病人帶來福音,幫助癱瘓患者和殘疾人最大程度地恢複身體機能。此外,在仿生運動學的研究與應用方麵,它也發揮著關鍵作用,為相關領域的創新突破提供強大的理論與技術支持。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的開發進程中,這裡的研究成果也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推動著機器人模擬人類運動的精準度與靈活性不斷提升。
今天你們要進行的是身體數據測量。”
眾人在木博士的帶領下,一同步入電梯。電梯平穩上升,輕微的失重感讓大家心中的期待又增添了幾分。
隨著電梯門“叮”的一聲緩緩打開,眼前呈現出一條寬敞的走廊。
走廊兩邊依次排列著一間間實驗室,淺灰色的地板光潔如鏡,淡藍色的牆壁營造出一種寧靜、專業的氛圍。一間間白色的門,規整而簡潔,像是通往未知知識領域的入口,讓人忍不住好奇門後隱藏著怎樣先進的科研設備與奇妙的科學發現。
一行人沿著走廊前行,很快來到第一間實驗室前。隻見門上貼著一塊銀灰色銘牌,上麵寫著:身體形態量化測試。
隊員們按照順序,有條不紊地排隊走進實驗室。一進入實驗室,便看到一台全維度掃描體測儀。
這便是第一項測試——基礎數據測量。
全維度掃描體測儀運用了超聲波與壓力傳感器融合的原理,待隊員站到設備上後,需保持靜立狀態一分鐘。儀器對人體全身各個維度的數據進行精準掃描,身高、體重、坐高與身高的比例、下肢長與身高的比例、髂前上棘寬度與肩寬的比例、以及克托萊指數等一係列基礎數據便迅速測試完畢,為後續對隊員身體形態的深入分析提供了關鍵依據。
“林曉凡,”
楊老師照著花名冊點名“上儀器。”
“到!”
林曉凡站上體測儀。
很快,數據就測量出來了,語音播報
體重,45.0kg
坐高身高比,52.3
下肢長身高比,47.7
髂前上棘寬肩寬比,0.68
克托萊指數,290.3”
楊老師專注地盯著眼前的數據,眼神中透著專業與嚴謹,開口說道:
“身高155厘米,相較於冬運會期間,長高了3公分。後續還得結合骨骼數據分析進一步研判,不過初步預測,你的身高應該不會低。”
花樣滑冰,是一項集多種技能於一身的運動,跳躍、旋轉、滑行,每一個動作都需精準演繹,同時還得兼具藝術性,這就對花滑運動員的身體條件提出了嚴苛要求:充沛的體力、蓬勃的活力、輕盈的體態以及卓越的平衡能力,體型方麵,相對小巧為宜。
通常來講,男運動員身高處於1.65米至1.75米之間為最佳,女運動員則以1.50米至1.60米為優。過高的身高,會對跳躍時的軸心把控和重心穩定產生不利影響。
年僅14歲的林曉凡,當下的身高已然不低了,還要考慮發育後身高的增長。
楊老師繼續說道:“下肢長與身高的比例為47.7,和國際一線女單選手相比,這個數值偏低。”
修長且有力的雙腿,往往意味著更為出色的彈跳能力,這對於花樣滑冰中的跳躍動作完成至關重要。據統計,國際一線女單選手下肢長與身高比的平均值為48.2,上一屆冬奧會女單冠軍選手更是達到了49。值得一提的是,該比例每提升1,跳躍高度便能增加0.81.2厘米。如此看來,林曉凡的數據明顯不占優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髂前上棘寬與肩寬的比例為0.68,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