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對話,在“三碗不過崗”、“狀元樓”等士子雲集的茶館酒肆裡反複上演,
說書先生也聞風而動,將“澄心閣泄題疑雲”編成了活靈活現的故事,添油加醋,極儘渲染之能事。
陳九的名字與“舞弊”、“勾結”、“欺世盜名”緊緊捆綁在一起,成了貪婪和權貴特權的代名詞。
公主府也被描繪成幕後黑手,文若則成了晚節不保、為虎作倀的偽君子。
清流圈子的反應則更為複雜,柳府的書齋內,氣氛凝重。
“方正兄,此事……你怎麼看?”
一位與柳方正交好的清流官員憂心忡忡,
“外麵傳得沸沸揚揚,若真如流言所說,那陳九……還有文若先生,可就……”
柳方正臉色鐵青,負手在窗前踱步。
他比誰都清楚陳九在瓊林苑和琅琊書齋展現的才華絕非虛妄,也深知明凰公主的抱負與驕傲。
但“考題泄露”、“提前演練”、“文若指證”……這些看似鐵板釘釘的“事實”鏈條,又讓他心中疑竇叢生。
“澄心閣小會確有其事,”柳方正沉聲道,
“明薇在場,文若先生也的確拿出過一份古籍,題目……似乎與今科策論題類同。”
他避開了“一字不差”這個要命的詞,但意思已然明了。
“那陳九的論述?”對方追問。
“確有高論,條理清晰。”柳方正眉頭緊鎖,
“但……若說與今科答卷完全一致,甚至預知考題,未免過於武斷,陳九之才,本就不俗,臨場發揮寫出更佳答卷,並非不可能。”
“可文若先生那魁首之言呢?還有那古籍的巧合?方正兄,這太巧了!巧得讓人不得不疑啊!”
另一位官員搖頭歎息,“若此事為真,不僅陳九身敗名裂,文若先生清譽儘毀,更連累公主殿下,我等清流……也顏麵掃地啊!”
清流內部出現了明顯的撕裂。
一部分人,尤其是與柳方正交好的務實派,傾向於相信陳九的清白,認為這是針對陳九和公主的構陷,呼籲冷靜,等待官方調查。
而另一部分人,或本就對陳九庶人身份、公主乾政心存芥蒂,或更看重清流“清譽”,在洶湧的流言和看似“確鑿”的線索麵前,動搖了。
“清譽!清譽才是根本!”一位老翰林痛心疾首,
“無論陳九是否有才,若他真卷入此等舞弊醜聞,便是清流之恥!文若更是晚節不保!此事必須徹查到底,以正視聽!否則,我輩清流,何以立足朝堂,何以教化天下?!”
爭論在私下的小圈子裡激烈進行。
柳明薇被父親詢問澄心閣詳情時,清冷的臉上也布滿了凝重和一絲不易察覺的困惑。
她如實陳述了當日所見:文若主動出示古籍,引導討論,陳九確有高論,但遠不及外麵傳言那樣“一字不差”的“複刻”。
然而,當父親追問那古籍上的題目是否真與今科策論“一字不差”時,她卻無法給出百分百肯定的答案,當時她的注意力更多在陳九的論述上,並未刻意去逐字比對古籍原文與後來公布的考題。
這細微的“不確定”,在柳方正心中投下了更深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