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著日子,基藻今天就能冒芽了。
基藻是育種的基石,其生物結構簡單,但開放性極高,
幾乎所有人工培育的藻類植物,都需要基藻作為基礎材料。
或者通過雜交培育產生新物種,
或通過人工手段乾預生長,促使變異,從而達成培育目標。
例如雪蔓藻,一種內部澱粉含量高達百分之七十的受控變異種,
曬乾磨粉後可以當作麵粉使用,發酵還可以釀藻酒。
如果這批基藻培育順利,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進行批量生產。
但是…
淩疏影甩了甩地上的泥巴。
前兩天剛下過雨,野外環境比不上實驗室,水分、溫度、濕度、光照,
還有基質內的微生物構成、酸堿度,諸多自然條件產生的變量,每一種都有可能影響培育結果。
想要在純粹自然條件下培育藻苗,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隻要有一株藻苗能夠發芽,淩疏影就有信心,把一株苗變成一片田——
憑借多年的研究經驗,和青靈一起。
來到海蝕洞,十幾盤牡蠣殼製成的器皿均勻擺放,
靠近海的幾盤已經被海浪打翻了,其中的基質已經全然不見蹤影。
淩疏影苦笑著搖搖頭,早在預料之中。
中間的幾份,基質變成了黑色,散發出腐敗氣味,儼然已經失活,並沒有生命跡象。
而最裡麵的…
淩疏影往前挪了挪,近身觀察。
最裡麵的幾份,也並沒有強出多少,基質有些發黑,然而最邊緣,最不起眼的兩份,基質仍然保持原色。
淩疏影定睛看去,不由一喜,有些發灰的淡白色基質中,有一苗褐綠色的芽葉冒出了頭,晶瑩,葉片上還沾了一星水珠。
第一株基藻,成了!
十七盤培養皿,被海浪打翻四份,失活五份,沒有生長反應的有六份,而成功冒芽的,有兩株。
兩株雖然不多,但已經是自然條件下能夠達成的極限。
淩疏影本已經做好了全軍陣亡的心理準備,但沒想到冒芽的居然足足有兩株!
看來,除去海浪、風力等外部因素乾涉,這個海蝕洞的環境還比較適合基藻的培育,
如果可以,之後可以將這間海蝕洞進行簡單改造,做成環境相對穩定的育苗空間。
當然,純粹自然材料中所攜帶的微生物,也可能是培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淩疏影思量著,對這兩株藻苗的培育進行實驗分析,
青靈的她體內運轉,如同給一台本就高端的計算機加裝了頂級生物協處理器。
觀察幾份藻苗的表現形態,分析其可能產生的原因,詳細記錄實驗結果和改進措施,
同時對下次培育的實驗設計,有了一個大概的估量。
將完全失活和被海浪打翻的培養皿撤走,又給餘下幾株標號分組,
冒芽的兩顆a1,a2,失活的幾株也沒急著扔掉,b1b6,同樣打上標記,做一個簡單的對照試驗。
自然波動太大,變量過多,還需要更多數據支撐。
又分彆給幾盤培養皿補充了營養液,淩疏影才離開。
上島有些日子了,雖然木房子和它的主人給淩疏影留下了不少工具,但很多工具都已腐爛、損壞,沒法使用。
而隨著生產的推進,必然需要更多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