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藻田”的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選定的礁盤區域,海鷂潛到水下。
用那把無堅不摧的魚骨匕首和沉重的珊瑚石錘,仔細清理掉礁石表麵附著的藤壺、死去的珊瑚碎屑和一些可能搶奪空間的雜藻。
她的動作帶著一種奇特的韻律感,既有力道,發力十分巧妙,隻清除障礙物,不破壞礁盤的結構。
清理出的平整礁石表麵,就是未來的“田基”。
淩疏影的設計核心在於“附著基”和“營養緩釋係統”。
海鷂從附近沙灘收集了大量被海浪打磨光滑、形態各異的貝殼碎片,以及多孔輕質的浮石碎塊。
淩疏影則用青靈分析其表麵微結構和鈣質含量,篩選出最適宜藻苗初期附著的類型。
這些碎片被均勻地、用韌性海草繩鬆散地固定在清理好的礁石表麵,形成一片粗糙而穩固的附著層。
營養緩釋巢,這是量產能否成功的關鍵。
淩疏影指揮海鷂砍伐了幾根粗壯、中空的老竹。竹子被截成半米長的竹筒,兩端保留竹節。
淩疏影在竹筒側麵鑽出密密麻麻的細小孔洞。
竹筒內部,則填充了由腐熟海泥、矽藻粉、珊瑚粉、紫貝粉以及少量粘合劑,混合製成的“營養基丸”。
這些基丸遇水會緩慢崩解,釋放養分。
竹筒被牢牢固定在礁盤上水流相對平緩的位置,開口略微向上傾斜,避免被泥沙迅速淤塞。
萬事俱備。
一個風平浪靜、陽光和煦的清晨,退潮時分,礁盤大部分裸露出來,隻餘淺淺一層清澈溫暖的海水。
淩疏影和海鷂涉水來到他們的“試驗田”。
海鷂背著幾個巨大的硨磲殼,裡麵盛滿了在過渡液中活力充沛的克隆藻苗。
淩疏影則拿著特製的“播種器”——
一個用柔韌的棕櫚葉鞘卷成的漏鬥,底部開口大小經過精心計算。
“開始吧。”
淩疏影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鄭重。她將漏鬥插入盛滿藻苗的硨磲殼中,手指輕輕控製著流量。
海鷂則像個最虔誠的播種者,雙手浸在微涼的海水中,穩穩地托住漏鬥的下方出口。
淩疏影輕輕攪動硨磲殼裡的過渡液,一株株翠綠的小生命便隨著水流,通過漏鬥,輕柔地灑落在準備好的附著基上——
那些光滑的貝殼碎片和蜂窩狀的浮石表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