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不知疲倦的刮,甲板吱呦作響,海水逐漸由透亮的清澈變成灰藍,直至深黑。
自磐石號出港已有三日,期間路過了兩座小型島礁,目測物產豐盛,但因亂石嶙峋,難以停靠,因此沒有靠岸,一直向前。
淩疏影用炭筆在繪圖專用的圖卷上做出細致的標記。
澄光島向東,分彆約二十六海裡和五十三海裡。
這就是未來的地圖,以澄光島為核心。
改造後的磐石號速度極快,經過出港測試,最高速度可達十八節。
這是材料的極限,但還不是墨磐機造的極限,
經淩疏影的簡略計算,與岩叔協商,出港完成設備評估後就將速度降了下來,保持在十三節左右。
這既出於材料極限的計算,也有著遠洋航行的戰略考量。
海洋之上,船是唯一的平台,船在人在,船毀人亡。
淩疏影的鐵骨藻韌性極高,兼顧輕便與堅固兩條核心要求,是極傑出的橫梁材料,船體也經過墨磐出品的合金加固,但依然遠遠不夠。
因為墨磐給磐石號裝了雙發動機,原機發動機作副潮汐之心1.5。
大沉降後知識斷層,舊知識遺失,絕大多數科技遠不如沉降前,但因一切文明轉換為了海洋文明,人類對海洋的依賴和需求大大提升,反倒變相推進了造船業的發展。
雖然材料技術落後,但大沉降時代的航船速度並不比前沉降時代慢。
都島的常規貨輪速度通常在十五節至二十節,大型集裝箱船的航行速度則在八節至十五節,至於軍艦,則可以達到三十節。
磐石號是一艘老式貨船,吃水較深,拉貨用。
說它老式並非因為其木製船體和結構——畢竟這個時代的大部分船隻都是木製,所有工業都受製於材料問題。
而是因為它裝了一台沉降前時代的發動機,上邊還印著模糊不清的出場年份:otorenerkeag。
其工廠過於久遠已完全不可考,但岩叔一口咬定,墨磐號的引擎是天下第一無二的寶貝,這種引擎,即使是赫梯島的工匠也做不出。
這種“老式”機器結構讓嗎,墨磐也極為好奇,幾次三翻想拆開探個究竟,被岩叔堅決攔下。
拆開容易,裝回去可就難了。
他把這發動機當寶貝。
也就是這發動機,讓磐石號從眾多木船中脫穎而出,已八成的木製結構承擔超出同級貨船三成的運貨量,在港口一乾船隻中遙遙領先。
墨磐給磐石號升級換代後,性能翻了幾倍,吃水量、運貨量、航行速度,讓磐石號真正成為了卓越的貨船。
這還是在材料有限的情況下的成果。
岩叔當初看著下水的新船,心裡還有三分保留,但見到這名為“磐石”的貨船已水中飛燕的速度前進時,他徹底服了。
又一次服了。
他時常站在桅杆處叼著煙鬥,眺望遠方,不止一次懷疑,倘若給與足夠的資源,這幫人是不是連軍艦都能造出來?
磐石號的速度始終保持在十一節,這是貨船的通行速度,一來減少能源消耗,而來保持低調,速度太快會引起不必要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