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那些年》可是在港台都掀起觀影潮的,是當年台省的票房冠軍,票房近億人民幣。在港島獲得超六千萬票房,是當年的總票房榜第三名。
“那也很好了,應該三天回本,這算是大賣了吧”顏晨丹道。
“算,怎麼不算。”黃小明一臉傲嬌。
“為了大賣,乾杯!”
另一邊,陳經理打完電話後,呆坐在辦公室,手上拿著票房統計表。
雖然隻是粗略統計第一天的,但從195萬的數字就能看出很多問題,青影廠從來沒有一部這麼賣座的電影。
就《那些年》這一天的票房,青影廠絕大多數投資的電影都沒辦法達到的,畢竟青影廠作為北電的下屬機構,其主要的任務是扶持在校師生的電影,這個性質就造成了青影廠出品的電影基本不可能大賣的。
想到這,好像下了什麼決心,將兩位宣發手下叫來。
“小王,拷貝的事你要抓緊,儘量滿足影院的需求,不要怕花錢。”
“娟子,媒體方麵也安排上,將成績發出去,宣傳起來。這次費用青影廠先墊付著。”
第二天,就有幾家媒體開始報道《那些年》的票房情況。
“學生導演的青春電影《那些年》首日票房200萬。”
“《那些年》首日即爆”
“短片王者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戰績斐然”
“第六代導演的崛起?”
“類型片在內地的市場”
......
隨著青影廠在媒體上的發力,《那些年》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
而隨著首日成績的發出,讓一些不太感興趣的觀眾有些好奇,不就是青春片嗎,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
之後的幾天,《那些年》票房飛快積累,前三天票房順利超七百萬,達到706萬元。
三天票房分彆為影院統計修正):204萬、245萬和257萬。
彆看這個票房在後世不怎麼樣,但在這個年代就是妥妥的王炸了。
要知道去年華語票房冠軍《甲方乙方》總票房才3600萬元。
高票房也帶來了很多影響。
比如現在顏晨丹去逛街都要戴墨鏡,不然會被認出是“沈佳宜”。
青影廠也趁著電影火爆,幫著幾個主演接了媒體采訪。
原本還有林楓的,但被他無情拒絕。開玩笑,哥還想有私生活呢,哪能那麼早就曝光了。
京城某地,馮驍剛放下手中報紙,輕輕歎息了一下。
“驍剛,你怎麼了”徐凡關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