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8月7日立秋
我的故鄉,在時光的刻度裡被分為“從前”與“現在”。歲月更迭,故鄉的一切變得太快——經濟雖有起色,環境卻大不如前,尤其是河道,汙染嚴重,早已不見往昔清澈模樣。我在外漂泊多年,許久未曾歸鄉,其間變化之巨,實難用言語儘述。
回望孩童時期,記憶中滿是酸澀。對比童年與如今,一個“窮”字道儘滋味。最深刻的,當屬小學五年級那段時光。因家近河道,亦因家境貧寒,為供我上學,家裡賣掉儲備多年的糧食,甚至去銀行貸款。那時,我常帶著堂妹去垃圾場撿垃圾換錢:最多一天掙10元,欣喜若狂;平日裡撿醫院丟棄的玻璃瓶,敲碎瓶蓋取鋁售賣,最多一天賺5元多。
一次,為撿破爛誤拿人家喂狗的鋁盆,被主人像趕賊般追趕,好在未追多遠便停下。或許因同村之緣,此事不了了之。後來,我們如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找到了更多“賺錢門道”:收集廢布料、廢塑料,甚至打米機解體字,但凡能換錢的物件,都成了目標。
如今生活改善許多,不必再為生計奔忙。從拮據到溫飽的轉變,讓我養成節儉習慣:不該花的錢絕不花,能省則省。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每當看到街頭撿垃圾、菜市場賣菜的謀生者,堅守勤儉的信念便更加堅定。儘管國內多數人已脫貧,但仍有少數人在生活邊緣掙紮。我們享受富足時,也應記掛他們。既要向前看,也不能忘過去,如此才能更珍惜當下幸福,明白生活來之不易。
時光如潺潺流水,悄無聲息地在歲月的長河中流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就像是一個在迷霧森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逐漸看清了曾經那些被迷霧所遮蔽的景象,曾經懵懂不解的事情,如今也在歲月的沉澱與生活的磨礪下,變得清晰起來。
曾經年少時,看待事物總是浮於表麵,猶如蜻蜓點水一般,無法深入其內核。而如今,我學會了像一位睿智的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這個複雜而又充滿魅力的社會。我會站在繁華都市的高樓大廈頂層,俯瞰著街道上車水馬龍的景象,思考著人們在這忙碌的生活背後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我也會走進那些古老的小巷,傾聽著鄰裡之間的家長裡短,感受著人間煙火的溫度,去探尋社會最本真的模樣。
當我將目光投向故鄉時,不再僅僅是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兒時的玩伴。我開始審視故鄉的變遷,它曾經是我心中那片寧靜的港灣,承載著我無數的歡樂與夢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故鄉也在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古老的建築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高樓;一些傳統的習俗也在逐漸淡化。我開始思考,在這發展的浪潮中,我們該如何保留故鄉的文化根脈,讓它既跟上時代的步伐,又不失那份獨有的韻味。
在閒暇之餘,我喜歡沉浸在書籍的世界裡,那一本本散發著墨香的書籍,就像是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門,每打開一扇,都能讓我窺見社會的另一麵。當我翻開《儒林外史》,仿佛穿越到了古代那個科舉盛行的時代。書中那些為了功名利祿而不擇手段的文人形象躍然紙上,他們在科舉製度的枷鎖下,精神逐漸扭曲,道德也隨之淪喪。有的人為了考取功名,不惜拋棄尊嚴,阿諛奉承;有的人即使考中了,也不過是徒有虛名,在官場中勾心鬥角。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了古代科舉製度對人性的摧殘和對社會風氣的腐蝕。
而當我閱讀《羊脂球》時,又仿佛置身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那虛偽而又醜惡的世界中。小說中的羊脂球是一個善良、愛國的妓女,但在那些所謂的上層社會人士眼中,她卻成了可以隨意利用的工具。在逃難的過程中,羊脂球出於好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食物,可當這些人到達目的地後,卻因為羊脂球拒絕了普魯士軍官的無理要求,而對她進行排擠和羞辱。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和利益至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冷漠而又虛偽,所謂的道德和尊嚴在利益麵前顯得那麼不堪一擊。
除了這些文學作品,當我讀到近代國共兩黨曆史相關內容時,我的內心更是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充滿了血與火的考驗,無數的英雄兒女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國共兩黨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既有合作又有鬥爭。合作時,兩黨攜手並肩,共同抗擊外敵,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鬥爭時,又陷入了內戰的泥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痛。通過對這段曆史的學習,我更加懂得了和平與發展的珍貴。和平是國家繁榮、人民幸福的基石,沒有和平,一切都將無從談起;而發展則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隻有不斷發展,國家才能強大,人民才能過上好日子。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努力推動國家的發展,讓曆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故鄉,不僅是地理上的歸處,更是心靈的映照。那些童年艱辛、如今感悟,交織成對故鄉、對生活最深的理解,在時光中愈發深沉。
喜歡人間細筆:平凡人生手賬請大家收藏:()人間細筆:平凡人生手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