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某月某日
暮春的風掠過窗欞,卷著新抽的柳芽清香。我坐在桌前翻開日記本,忽然想起曾經對“風俗”二字的懵懂。從前的我,總以為風俗是刻在舊時光裡的符號,與當下生活隔著一層朦朧的紗。可當歲月的齒輪緩緩轉動,才驚覺這風俗啊,原是浸潤在生活縫隙裡的水,無時無刻不在滋養或束縛著我們的日常。
記得那年清明,跟著長輩去祭祖。山間小徑蜿蜒,紙錢在火中翻卷成蝶,鞭炮聲驚起林鳥。那時的我隻覺得繁瑣,磕頭上香的儀式如同重複的機械動作。可後來在書中讀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再回想那煙火繚繞的場景,忽然懂得風俗裡藏著的,是對血脈的敬畏,對傳承的堅守。它像一條無形的線,將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人們串聯在一起。
隻是當現實與風俗發生碰撞時,困惑便如藤蔓般生長。就像老家婚俗裡那些複雜的禮節,迎親、拜堂、鬨洞房,每一步都有既定的規矩。有人說這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有人抱怨其繁瑣過時。我曾參加一場婚禮,見證新人在繁瑣禮節中疲憊不堪的模樣。那時的我選擇沉默著接受,可心底的疑問卻如潮水:當風俗成為生活的負累,我們該如何抉擇?是緊緊抱住傳統的外殼,還是放任它在時代浪潮中漸漸消逝?
夜深時讀《鄉土中國》,費孝通先生說:“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忽然明白,風俗本就是流動的河。它從曆史深處奔湧而來,帶著先人的智慧與寄托。我們不該一味批判它的“迂”,也不能盲目推崇它的“古”。就像清明祭祖,除去迷信的外衣,留下的是對生命的敬重;婚俗禮節,拋卻陳舊的形式,內核該是對婚姻的莊嚴承諾。
如今再看風俗,它已不再是那種非黑即白、簡單明了的存在。它就像一幅曆經歲月沉澱的畫卷,雖然可能有些地方已經被時間染上了過時的褶皺,但在這些褶皺之下,卻隱藏著令人感到溫暖的底色。
我們這一代人,所麵臨的任務並不是將風俗徹底推翻,也不是對其進行原封不動的傳承。相反,我們需要在時代的光芒照耀下,以一種審慎而細致的態度去審視和甄彆風俗。我們要分辨出其中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然後讓那些精華部分繼續滋養我們的生活。
這就如同在春日裡修剪花木一般,我們需要剪去那些枯枝敗葉,隻留下那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部分。隻有這樣,風俗才能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繼續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而對於風俗的感悟,往往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不斷地去審視和取舍。每一次的觀察與思考,都像是在揭開風俗那神秘麵紗的一角,讓我們逐漸看清它的真實麵貌。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俗,有些可能與我們的價值觀相符,有些則可能讓我們感到困惑甚至反感。然而,正是通過對這些風俗的不斷審視,我們才能分辨出哪些是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發揚的,哪些是需要我們去摒棄和改進的。
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地思考和探索風俗背後的文化底蘊和曆史淵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風俗?它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風俗的內涵和意義,更能讓我們感受到風俗所承載的人類智慧和情感。
當我們對風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後,我們會發現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更是我們與過去、與他人建立聯係的橋梁。通過遵循和傳承風俗,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也能更好地融入社會,與他人和諧相處。
因此,對於風俗的感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於審視和取舍,不斷地思考和探索。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風俗的價值和地位,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喜歡人間細筆:平凡人生手賬請大家收藏:()人間細筆:平凡人生手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