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晴
今日晌午,日頭高懸,熾熱的陽光肆意傾灑,仿佛要將世間萬物都烤化了一般。在這炎炎烈日之下,我懷著幾分好奇與閒情,踏上了前往村裡學校後山的小路。
這條通往後山的路,於我而言,有著彆樣的意義。曾經,它是那樣的狹窄崎嶇,僅能容得下一人小心翼翼地穿行。兩旁雜草叢生,灌木橫七豎八地生長著,時不時還會伸出帶刺的枝條,拉扯行人的衣物。腳下的泥土和石子,也總是讓人一不小心就會崴了腳。然而,今日當我再次踏上這條路時,卻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
如今,這裡正在實施一項退林還耕的工程。隻見原本被茂密樹林覆蓋的山坡,已有不少地方露出了黃褐色的泥土。挖掘機那巨大的臂膀,正有力地揮舞著,將一棵棵樹木連根拔起。機器的轟鳴聲在山穀間回蕩,震得人耳膜生疼。沿著山路向上走去,曾經狹窄逼仄的小道,如今已被拓寬成了一條能讓大型機器隨意上山的道路。新鋪設的碎石子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仿佛在訴說著這裡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退林還耕,這個在幾年前我們經曆的是退耕還林,那時,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大片的農田被種上了樹木。山上變得鬱鬱蔥蔥,各種鳥兒也多了起來,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可如今,政策又發生了轉變,開始退林還耕。據說,這是根據國家整體的糧食戰略需求做出的調整。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對糧食需求的不斷增加,保障糧食安全成為了重中之重。而退林還耕,就是為了增加耕地麵積,提高糧食產量。
當然,這樣的工程必然伴隨著成本的投入。聽說在成本方麵是有補貼的,政府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用於補償農民在退林還耕過程中的損失,以及支持新的農業生產活動。但即便有補貼,最終的負擔可能還是會落在大眾頭上。畢竟,無論是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後續的農業生產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這些成本,或許會通過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等方式,間接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
當我來到山腰時,眼前的一幕又吸引了我的注意。隻見一輛輛卡車正忙碌地穿梭於山腳與山腰之間,車上裝載的是一袋袋水泥。我不禁心生疑惑,這水泥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呢?帶著這份好奇,我繼續向山上走去。走了沒多遠,就看到了一片正在施工的場地,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走近一看,原來他們正在建造水塔。
這座水塔,是為了山上的稻田而建的。山上的稻田,在過去灌溉一直是個難題。由於地勢較高,水源難以到達,每到乾旱時節,稻農們總是憂心忡忡。而這座水塔的建設,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它將收集儲存水源,在稻田需要水的時候,能夠及時進行灌溉,保障水稻的生長。
看著工人們汗流浹背地工作著,我不禁感慨萬千。這小小的水塔,不僅僅是一個水利設施,更是農民們對豐收的希望。它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和努力,也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未來。
站在山腰,極目遠眺,整個後山的景象儘收眼底。一邊是正在進行退林還耕的山坡,挖掘機的轟鳴聲依舊不絕於耳;另一邊是正在建設中的水塔,工人們的身影忙碌而堅定。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卻又如此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仿佛是一首關於變革與發展的交響曲。
在這片土地上,變革從未停止。從退耕還林到退林還耕,從崎嶇小道到寬闊大路,從灌溉難題到水塔建設,每一個變化都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然而,在這變化的背後,也有著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生態環境與糧食安全,一直是人類發展過程中麵臨的兩大難題。退耕還林,保護了生態環境,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耕地麵積;退林還耕,增加了耕地麵積,保障了糧食安全,但又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
還有那成本補貼的問題,雖然政府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如何確保這些補貼能夠真正落實到農民手中,如何合理分配資源,讓每一個環節都能高效運作,也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此外,隨著這些工程的推進,農民的生活也將發生改變。他們需要適應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學習新的種植技術。如何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培訓和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到這一變革中,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太陽漸漸西斜,灑下的餘暉將整個後山染成了一片金黃。我緩緩地走下山去,心中滿是感慨。這片後山,曾經是我們兒時的樂園,承載著無數的歡樂與回憶。如今,它又將在時代的浪潮中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我不知道未來這裡會變成什麼樣子,但我相信,隻要我們能夠科學規劃,合理發展,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保護,這片土地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我,也將繼續關注著這裡的變化,見證著它的成長與蛻變。
當我回到家中,天色已經漸暗。窗外,微風拂過,帶來了後山泥土的氣息。我坐在桌前,將今日的所見所感一一記錄下來。這不僅僅是一篇日記,更是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關注,對未來發展的期待與思考。
喜歡人間細筆:平凡人生手賬請大家收藏:()人間細筆:平凡人生手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