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霧還未散儘,小店後院的體驗區已飄來陣陣麥香。老農用石磨碾出的五彩高粱粉堆成小山,幾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正圍著篩粉,圍裙上沾著紫黃相間的粉末,像打翻了調色盤。此刻直播間的彈幕正飛速滾動——“磨盤鏈接有嗎?”“高粱粉能做餅乾嗎?”這是小店新嘗試的“雲耕讀”直播,鏡頭不僅對準手工藝人指尖的草編螞蚱,更掃過遠處田埂上彎腰除草的農人。
“家人們看這邊,這是王大叔培育的彩虹玉米,玉米粒像串起來的玻璃糖。”店長舉著手機蹲在玉米地,鏡頭裡的玉米穗在陽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暈。彈幕突然湧入一批年輕用戶:“這比盲盒還酷!”“求玉米文創!”設計師團隊蹲在田頭開起了頭腦風暴,有人用玉米皮編出鏤空燈罩,有人把玉米粒嵌進樹脂做成書簽,最妙的是將玉米須染成漸變色,做成了會隨風擺動的風鈴。
與此同時,小店的線上商城悄悄改版了。首頁多了個“鄉村創客”板塊,點擊進去能看到農戶們上傳的作物照片:紫紅的長茄、巴掌大的彩椒、帶著露珠的白草莓。都市白領可以“認購”一壟菜地,每周收到農戶直郵的新鮮蔬菜,還能參與線上投票決定下一季種什麼。有位程序員認養了三分地,特意要求種“會發光的蒲公英”,沒想到農戶真的找到了夜光蒲公英種子,開花時整個田壟像撒了星星。
這天傍晚,一輛印著“鄉創實驗室”的白色麵包車停在小店門口。下來的是幾個背著畫板的年輕人,他們是小店新簽約的“數字新農人”。領頭的姑娘打開筆記本電腦,屏幕上跳動著3d建模的高粱田——戴上vr眼鏡,就能“走進”虛擬農田,親手給高粱澆水,甚至能看到每片葉子上的紋理。更神奇的是ar試衣鏡,掃碼就能看到用藍印花布做的連衣裙穿在自己身上,裙擺還會隨動作飄起稻穗圖案。
“阿婆,您織的土布紋樣我們掃描進數據庫了,以後網上就能買到同款布料。”年輕人舉著掃描儀對準老阿婆手中的織機,細密的經緯線在電腦裡變成了可編輯的數字圖案。隔壁村的繡娘從此不用再擔心紋樣失傳,她的龍鳳呈祥圖案被做成了手機殼和衛衣印花,訂單從沿海城市飛到了大山深處。
冬至那天,小店舉辦了首屆“數字鄉創節”。投影儀在白牆上投出動態稻田,遊客們戴著感應手套“收割”虛擬水稻,每“收”一捧,對應的實體農田就會向貧困地區捐贈一斤糧食。最熱鬨的是“元宇宙市集”,鄉村孩子們用平板畫出的稻草人形象,被做成nft數字藏品,竟拍出了意想不到的高價。有個紮馬尾的小姑娘盯著屏幕裡自己畫的戴墨鏡稻草人,小聲問:“這錢能給我們村修籃球場嗎?”
雪落下來時,小店的玻璃窗上貼著新設計的窗花——不是傳統的花鳥,而是二進製代碼組成的麥穗圖案。老農用智能手機刷到自己種的五彩高粱出現在某遊戲場景裡,樂嗬嗬地給孫子發語音:“快看,爺爺的高粱成網紅啦!”屏幕微光映著他滿是皺紋的臉,也映著遠處田埂上剛埋下的光纖,那是即將連通鄉村與數字世界的新脈絡。小店的燈光在風雪中暖得像顆糖,而窗外的土地下,新的故事正在冰層下悄悄發芽。
喜歡人間細筆:平凡人生手賬請大家收藏:()人間細筆:平凡人生手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