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按照平時,這邊是不會分派給知青的,但今年因為焦急,怕又下雨,主打的就是一個速度,顯然謝宴就是那種速度不行的,直接誒被分派在這裡。
反正他速度是跟不上,很適合在這個地方背,這裡就不求速度,要求質量。
已經下鄉四年的謝宴下,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老知青了,雖然路走的有些艱難,但也不是不能完成。
但顯然,謝宴高估了自己,這路,簡直難走得超乎想象!
一路上,竟沒有一處能讓人稍稍歇腳的地方。
上山本就艱難,再加上道路崎嶇難行,又無處可歇,這幾個“難題”疊加在一起,仿佛開啟了地獄般的勞作模式。
好在這次謝宴提前準備好了隻背了十捆麥子,往常他可是能背十八捆的。
背上的重量減輕了些,有些本來應該困難的動作也是能做到,各種躲閃,總算是將麥子背了上去。
而且還做到沒有什麼折損,這才是最關鍵的,這裡的要求就是質量。
翻過這座石山,謝宴迫不及待地趕到前輩們留下的休息處,一屁股坐下,大喘著氣,汗水早已經濕透了衣衫,有些直接粘在皮膚上,難受的緊。
謝宴扯著襯衫,期盼著一陣兒涼風。
這一趟下來,感覺比在其他地方背兩趟還要累人。
好在這片地裡的麥子不算太多,一起下來背麥子的人也不少。一早上,謝宴雖然隻跑了兩趟,但他們一行六人,加起來就是十二趟,地裡的麥子已經背得差不多了。
想著下午再來一趟就能大功告成,謝宴頓時覺得身上的疲憊減輕了幾分,滿心隻盼著快點乾完活兒,好好休息。
許是因為麥子即將全部背回,謝宴心裡的焦慮也隨之消散。難得的是,這次午飯他竟多吃了一碗。
謝宴將目光投向手中的碗,隻見碗裡乾乾淨淨,一粒米都不剩,他這才猛地驚覺,剛剛那一碗飯竟已被自己吃得精光。
這一瞬間,他敏銳地察覺到了自己的變化。畢竟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裡,這樣的情況從未發生過。
飯後,他坐下來,靜下心慢慢追溯根源,漸漸地,問題的真相浮出水麵。
一切還是源於那場大火!
那場大火無情地吞噬了那年的糧食,自那之後,村民們的艱難生活,讓謝宴深刻地認識到糧食的重要性。
儘管當時有國家的補助,周邊村民也紛紛伸出援手,但那年冬天,村裡還是有四位老人與世長辭。
他們的死亡原因看似各異,可到最後,每個老人都瘦得皮包骨頭。
這些老人真正的死因,大家心裡都明白,隻是誰都不願說出口。
沒有什麼場景,比這更能深深震撼謝宴的內心。
也就是從那時起,在謝宴的內心深處,對糧食問題悄然滋生出一種深切的在意。
隻是,當時的他並未意識到這份在意已在心底紮根,直至此次麵臨糧食搶收的緊急情況,他才驚覺,原來這份對糧食的關切,早已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意識到這點後,謝宴開始思索應對之策,腦海中閃過好幾個自我“治療”的辦法,然而最終都不了了之。
糧食,仿佛已經成了他的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