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要把兩個姐姐先送回礦上,再和香雲一塊,去劉橋香雲爸媽家。
今天起的早,就怕趕路時太陽大。
到礦上時,早上8點多。
孩子們放暑假了,不過這會兒也不在家,滿礦上跑著玩呢。
這年頭的孩子好養活,都是散養。
兩三歲會走路,就讓大的帶著小的到處跑著玩。
到吃飯的時候,站村口喊幾嗓子,孩子們就自己跑回來吃飯了,吃完飯又跑沒影了。
大人可省心了。
要不怎麼總有老人說,多生幾個孩子就是多添幾雙筷子的事呢。
那年代真是這樣的。
擱後來可不行了。
尤其是城市化裡,城裡人互相都不認識,也就不能信任。
孩子一會兒也不能離開自己的視線。
而且路上車多,到處都是危險。
這都是小事,主要是後來孩子注重教育,在教育上的開銷,那是令人難以想象的。
培養一個孩子到大學,花個幾百萬是常事,就全靠夫妻倆那一個月幾千塊的工資撐著,還得供房子贍養老人。
那壓力不是老一輩的人能想象的。
這年代雖然窮,但窮的穩定,相比於後世,還真沒什麼壓力。
而且說句紮心窩子的話,這年頭對孩子不重視,為什麼有些家庭,動不動就生七個八個的。
這得結合著當時的生活環境來看。
以前把孩子養成年的概率,是很低的。
尤其是小時候,醫療本身就落後,又因為窮,生了病也沒錢往大醫院跑,孩子沒了就沒了。
除此之外,淹死的、摔死的、各種意外沒的,比比皆是。
要是不多生,很可能幾場意外,孩子就全沒了。
前世王武同村的一個人,家裡八個孩子,最後養成年的就隻有三個。
其中在兩年的時間,同一條河裡,淹死了三個。
總結來說,那年頭“抗風險能力”,實在過於弱,隻能通過多生多養,來抗風險。
但到後世,有些固執的老人,依然秉承著完全不適用於當代社會的思想生活,根本就不理解年輕一代的壓力,就會給子女帶來很深的折磨。
多說一句,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是新世紀初期,這階段孩子被“拐賣”的人數,是最多的。
就是因為父母不在旁邊看著,讓孩子自己跑著玩,給了那些人可乘之機。
重活這一世,王武對哥哥們留下的八個孩子,可不會像老一輩人那樣,要死要活全憑孩子自己造化。
他不僅要給孩子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還要努力去托舉孩子們。
他自己淋過雨,不會再讓孩子們去淋一遍。
什麼“兒孫自有兒孫福”,那不過是無能的父母,給自己找的開脫借口。
人家幾輩人的資源,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你讓自己孩子光屁股去跟人家競爭,怎麼去競爭?
要說社會是公平的,資源是平等的,說這話沒毛病,過成什麼樣全憑自己造化,過不好也彆有什麼怨言。
可怎麼可能呢。
掙錢的行業都有高門檻,沒人脈沒資源沒學曆,擠破頭皮也進不去。
低門檻的行業,都他媽是彆人撿剩下的,累死累活還掙不到錢,隻能勉強糊口。
回到家。
三個姐姐在大姐胡秀娟家的堂屋,坐著做針線活打發時間呢,說說笑笑的聊著天。
看到王武他們回來,三個姐姐高興壞了,趕忙放下手頭的活,迎了出來。
“你們回來了。”
“香雲也來了。”
“快,屋裡坐著涼快去,我去給你們打水,洗把臉。”
“我給你們倒茶去。”
三個姐姐把車上的行李幫忙拿下來,招呼幾人道。
“姐,你們歇著,彆忙活了,我們自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