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吉爾尼斯團長的做法從邏輯上來說並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卻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他沒有預料更不會想到革命軍的戰鬥隊列是完全不同於傳統部隊的。
為了打好這一次的戰鬥,革命軍根據自身的需求量身定製了完全不同的軍事編製。
卡緬所率領的革命軍第107團擔任著這一次戰鬥的主攻任務,因此他們團的火力配置會稍微平均一下,保證了每一支迂回部隊都能有剛好夠用的火力去突破敵軍後方防線。
而諾維科夫所率領的108團就不一樣了,他們的任務是牽製桑傑河西岸的敵第三和第五兩團。
因此在108團這裡,炮兵被單獨編組直接接受團長本人調遣。
同時諾維科夫也從各大隊那裡抽調了一部分重機槍班組,集中起來組成了三個支隊,專門負責突破敵軍防線。
每個重機槍支隊有著四個班組,在進攻的時候會互相掩護射擊不斷推進陣地,一點點去消磨帝國軍的防線。
這套戰術是諾維科夫在帝國軍當連長時就熟練掌握的了,這也是他們殖民地軍隊最為常用的一個戰術之一。
畢竟希德羅斯殖民地不比帝國核心地帶舊大陸,這裡的軍隊可沒有舊大陸那邊的豪華。
雖然每個師每個團理論上都有著自己的炮兵部隊,也有著一定的機甲部隊。
但是一來這兩個編製的占比極低,能起到的作用都比較有限。
二來除了戰局十分危險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部隊的指揮官都不會選擇去動用這兩支專業的隊伍。
畢竟一般的敵人用步兵團就能夠解決,彆說是一門炮的價格了,就是一枚炮彈的價格都比一隻灰色牲口值錢。
所以在長期治安戰和剿匪作戰的情況下,希德羅斯殖民地的帝國軍就養成利用重機槍的習慣。
這樣戰術被諾維科夫給提煉出來,就成了他們團特有的編製。
對麵帝國軍第三團的團長吉爾尼斯的確是個人才,這一點從他手下士兵麵對革命軍迂回包抄時的反應速度就能看得出來。
這是一個會練兵的團長,同時他的指揮能力一點也不是遜色。
可惜的是他所有的戰術都是建立在了帝國的陸軍操典之上的,而此時作為他的敵人,革命軍第108團的諾維科夫團長正好就十分熟悉這個陸軍操典。
“很好,敵人過來了,集中兵力從正麵壓上去,二大隊從河岸方向迂回側擊敵軍側翼!”
看到有敵人從北麵趕來支援,諾維科夫不僅沒有害怕他反倒是主動迎了上去。
諾維科夫團長現在手上隻有兩個大隊的兵力,其餘6個大隊全都拆散撒在戰場各處。
他的計劃很簡單,就以主力部隊為拳頭去擊潰敵人的援軍,然後調動敵人就地展開防禦。
之後附近的友軍看到情況一定會主動繞至敵軍身後突襲的!
這可能聽起來很複雜,但事實上諾維科夫團長他想要擊潰敵人援軍就不能硬接敵人的正麵攻勢,同時他又必須讓敵軍在他們正麵展開陣型。
108團主力的做法跟他們的目的是不一致的,他們看上去是要跟敵人打個決戰,但事實上卻是要限製敵軍讓其主動構建陣地露出後背來!
這樣的做法直接迷惑了前來支援的敵軍,他們在受到正麵進攻的第一時間就回想起了自家團長的囑咐,當即在構建前線陣地的時候也讓後方的部隊向隊伍中部靠攏去形成側翼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