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進攻!都給我壓上去!”
“敵人就兩挺機槍,不要慫都給老子上!”
“不敢衝的人都是沒卵蛋的東西!”
此時在雙河鎮的西麵,帝國軍們正瘋狂地進攻著革命軍把守著的街道。
此時對於這股革命軍的包圍圈已經合攏,儘管其餘的革命軍一直在騷擾著帝國軍防線的後方。
但這一次的帝國軍也學乖了,他們按照之前師長的建議按圖索驥地放棄外圍陣地,集中兵力展開防禦陣地、
“不要怕,互相掩護著撤退,隻要我們戰線夠短、人數聚得夠多敵人就繞不進來!”
軍官們在後麵不停地催促著說道,之所以要對大頭兵們講這些就是怕他們撤退過程中一個不注意就將撤退給演變成了潰退。
這樣的例子在帝國的軍事教材裡數不勝數,尤其是決定帝國命運的那幾場關鍵性戰役,帝國就是在利用了聖教聯盟在部隊轉進時候的失誤讓敵軍全線潰逃的。
因此在帝國的大元帥赫爾維希亞公爵烏瑟裡希的建議下,交替掩護撤退的戰術就成為了帝國陸軍操典的必考內容。
每一個帝國的指揮官都十分清楚在執行這個戰術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隻有把前因後果給士兵們講明白了之後,才能試探著去執行,而且每次執行的時候一定要保證有兩支以上的部隊能夠互相交替掩護。
並且在帝國的陸軍操典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及了,在交替掩護撤退的時候,兩支部隊撤離距離必須安排在50米之內。
因為經過實戰證明一支部隊隻要撤退的距離超過了50米,他們的隊形絕對會分散,到時候隻要軍官不及時製止他們自己就會崩潰掉。
因此在外圍的革命軍進攻的時候就經常能夠看到一群帝國軍互相交替著走走停停的,他們沒撤退多遠的距離就會被軍官給攔下來讓他們就地構建防線。
然後等這個部隊的防線剛構建的好的時候,又會被軍官要求向後撤退。
幾支部隊就這樣不停地折騰著,讓看著的人都覺得很是滑稽。
不過有一說一,雖然在執行的時候過於死板了一些,但這些帝國軍們在戰線的構築上的確很有建樹。
他們撤退過程中每一處陣地的選址都是十分巧妙,彼此之間都能夠構成嚴密的交叉火力,讓負責追擊革命軍在他們手上一直討不到好處。
後方革命軍的攻勢逐漸暫緩了起來,他們現在基本上很難將戰線推進分毫。
同時隨著帝國軍對外圍陣地的逐步放棄,已經撤退到第三道防線的帝國軍依然構建了一條完美的防線。
他們各部隊彼此間已經沒有了能夠讓革命軍迂回穿插的縫隙,各部隊沿著雙河鎮原本的街道犬牙交錯地分布著。
每一處陣地受到進攻,都能被兩翼的友軍火力掩護。、
依托著地形,帝國軍構建難以攻破的陣線,而缺少重武器支援的革命軍又對他們的這個烏龜殼毫無辦法。
戰鬥打到現在天都已經要黑了,帝國軍已經完全找回了自己最為熟悉的感覺。
然而就在帝國軍沾沾自喜的時候,他們似乎忘了一件事。
他們的戰線儘管變得更加嚴密了,也沒有了能供革命軍戰術穿插的縫隙,但與此同時他們的戰略縱深也因此變得十分薄弱。
後方防禦的陣線距離前方進攻的部隊已經不足一個街道的距離了!
兩邊都能夠聽到對方的戰鬥的聲響,但帝國軍的軍官們此時卻沒有絲毫的重視。
戰鬥已經打了一天了,他們對於兩個方向的革命軍已經有了最基本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