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情況讓克倫斯克師長大吃一驚,他連忙質問起負責接替他指揮的參謀長。
“究竟是什麼情況,為什麼短短幾個小時敵人就繞到6團後麵來了!”
克倫斯克師長在移交指揮權之前就已經確定敵人的主攻方向在文查河北岸,而南岸的敵人是作為牽製用的。
因此在轉讓指揮權之前,克倫斯克師長就已經指揮著前線的第二和第四團將敵人給趕出了新雙河鎮,並且在周邊的山隘口也布置了嚴密的防線。
與此同時第二旅的第六團也趕到了新雙河鎮邊緣構建起了防線,理論上來說他們防禦的就是敵人可能在後方發動的突襲。
那麼問題來了,第六團的防線麵對的就是瓦格涅村方向,他們的後方陣地又是怎麼被人攻破的呢?
總不能敵人是在新雙河鎮內部憑空冒出來的吧?!
克倫斯克師長想不通這個道理,但如果葉格林在這估計就會笑嗬嗬地告訴他:
革命軍就是從敵人猜不到的地方憑空冒出來的。
在新雙河鎮的南側這裡有著一處極為險峻的山崖,早年這裡是一座露天采石場,但後來因為成本的問題逐漸就廢棄。
山體被挖掉了將近三分之一的體積,靠近鎮子的這一側基本已經被挖成了一個近乎垂直的山崖。
整個采石場占地麵積很大,其寬度基本覆蓋新雙河鎮南側。
儘管在山崖上還留有了當年采石工行走的小道,但這些路長久失修而且十分狹窄。
本地人都不願意去走的,更彆說是讓人數眾多的軍隊通過了。
這樣的地形十分險峻,可以說就是城鎮邊上一道人造的天塹。
帝國軍120師第六團並不是沒有在采石場出口出布置防禦,他們不僅布置了,而且還考慮到了革命軍可能從這裡經過的可能。
他們原本想著革命軍頂多隻會來幾個小隊來騷擾,但絕沒有想過革命軍竟然一口氣把主力部隊都給派了過來!
采石場的道路的確不適合大部隊通過,這一點帝國軍的判斷是正確的。
然而他們卻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樣地形之所以不適合大部隊通過是因為山崖上的道路狹窄而又分散,一旦部隊從中通過其編製必然被打亂。
軍隊是一個極度依賴組織度的組織,而編製就是傳統軍隊維持組織度唯一力量,戰線就是他們戰鬥力的唯一保證。
但是革命軍不一樣!
誠然從山崖下來之後,革命軍部隊的編製被徹底打亂了,唯一還能夠組織起來的就隻有戰鬥班組這一級。
而且剛下山的部隊當即就需要麵對敵軍的防禦部隊,戰況緊急根本不會有整備隊伍的時間。
剛下山的部隊就必須以戰鬥班這一級最基礎編製去進攻敵人已經布置好的防線,這一點在傳統的軍事戰術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因為哪怕進攻方不懼犧牲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擊潰布置好防禦的陣線,而一旦時間拖久了敵軍後續的部隊趕來,這裡編製混亂的部隊遲早就會被編製完整組織度更高的部隊給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