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軍在艾森海因的慘敗讓伯國上下一片嘩然。
此前伯國的主流媒體一直在報紙上極力渲染這三支部隊訓練之精銳、裝備之豪華,早就讓伯國的民眾們對其抱有了極高的期待。
民間甚至還掀起了幾天的參軍熱。
就連之前格林尼亞遇襲也被這些媒體給解釋成革命軍不講道義的偷襲,艾森海因被圍也說是很快就能解決。
奧爾加格勒的事情更是被他們大書特書,畢竟那邊沒什麼正經部隊但是卻堅守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怎麼能不讓人為之振奮。
“所以這幫家夥是為我們說了不少好話,但就是一點兒援軍都不派過來的唄。”
馬爾森將軍放下了手中的報紙淡然一笑,他對於伯國這段時間的反應很是關注,前線的慘敗早就在他的預料之中。
“但是能敗成這個樣子,我是真沒想到啊。”
“伯國這次可算是完了哦……”
馬爾森將軍感慨著說道。
赫恩霍夫伯國這次之所以能組建這三支滿編部隊,就是因為其背後有著鄧肯裡亞公國支持的緣故。
帝國為了收複沃爾夫格勒總共動員了60多萬人的部隊,但其中隻有30多萬是現役部隊,其餘的都得從希德羅斯殖民地現場招募。
按照原本的計劃,現役部隊將會作為主力完成進攻任務。
那些新招募的部隊就會作為防守力量去駐紮在布尼亞克周邊的城市,為的就是防止革命軍被擊敗之後流竄到其他區域繼續惹是生非。
可以說帝國這番布置考慮地十分周到,戰術說不上有多亮眼,但卻是肉眼可見的沉穩。
畢竟對於橫跨整個世界的帝國來說,他們的戰術沒必要劍走偏鋒,帝國有的是底蘊,帝國從不怕消耗戰,因此他們的戰術隻需要執行好最為穩妥的那個就行。
然而帝國陸軍總部的想法很穩妥,但是宮廷議會上的各大公爵卻不怎麼看。
對於他們來說布尼亞克地區是否收複不重要,能不能利用這件事給自己撈點好處才是重要的。
因此原本應該是作為輔助作用的新募軍隊就這麼被鄧肯裡亞大公給看上了。
鄧肯裡亞大公在暗地裡聯合其他公爵一直拖延著本土軍隊出發的速度,同時另一邊也悄悄給伯國提供了支持讓他們趕緊組建三支精銳部隊。
帝國雖然還沒有正式下達招募新部隊的指令,但是相關的武器裝備出口程序卻已經在開放的路上了。
鄧肯裡亞公國就是抓住了這兩道程序上的時間差,在他們公國內部特事特辦提前弄好了裝備出口所需的各項程序。
然後借著這個名義給赫恩霍夫伯國販賣了三個滿編師所需的重型裝備。
接著他們又玩了一手狸貓換太子的把戲,將三個已有的部隊番號給挪到了這三支新募部隊的頭上。
至此赫恩霍夫伯國在還沒有接到帝國擴軍指令的情況下就完成了三支新部隊的建設,隻要他們利用好主力部隊到來前的這個窗口期打出一定的戰績。
等擴軍指令下達了之後,公國那邊就會繼續發力幫他們把這三支部隊的編製給爭取過來。
到時候隻要伯國用好了這三支部隊就可以攜功自重,逼迫帝國沒法撤銷部隊的編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