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關於出兵的問題上帝國的宮廷一直在互相扯皮,但不可否認的是帝國對於這次戰爭十分重視。
帝國總共集結了七路大軍,分彆從6個方向朝著布尼亞克地區挺進,最終的目標就是其首府沃爾夫格勒。
剛剛登陸的第一集團軍主要負責從赫恩霍夫伯國西北麵進發,由南向北去收複艾森海因至格林尼亞一線,之後他們就會跨過德納蘇蒂斯山脈向著布尼亞克大平原進發。
這一路是主要的進攻方向,帝國在此集結了18萬人的軍力。
這是第一批次的進攻部隊,帝國給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徹底打開通往布尼亞克地區的道路,並且順便建設相應了鐵路設施。
在最新一批的作戰計劃中,第一集團軍將分為兩個波次逐個越過德納蘇蒂斯山脈。
如果前線作戰順利,第二波次的援軍就會在翻越了德納蘇蒂斯山脈之後,向著北進發去鎮壓革命軍占領的各處鄉村和小鎮。
如果前方作戰不利,援軍就會上去補充他們的戰線。
帝國無所謂革命軍的戰鬥力如何,他們有的是部隊能跟對方玩車輪戰。
除此之外,第二集團軍也將要在紮裡亞斯克登陸,他們總計兵力12萬人。
第二集團軍的作戰任務是所有集團軍和方麵軍當中最為簡單的,他們隻需要從紮裡亞斯克的港口出發沿著埃迪烏斯山脈推進到沃爾夫格勒城下就夠了。
如果第一集團軍的進軍順利,兩軍將會在同一時間於沃爾夫格勒城下彙合。
而如果第一集團軍作戰不利,他們就將作為一個殺手鐧出現敵人陣地的後方。
除了這兩個集團軍之外,第三集團軍將在布尼亞克總督區北麵的沃爾尼總督區完成集結,到時候等第一第二集團軍彙合的時候,他們也差不多能向南進發。
帝國在沃爾夫格勒北麵的防線並不像南麵伯國這裡一樣被革命軍給打的稀爛,革命軍在此前的突襲戰中占領了馬拉爾河北岸的比羅爾堡,但至此之後就沒有再前進一步。
比羅爾堡北麵是利比爾斯山脈邊緣緊貼著海岸的一小塊走廊,帝國軍在這個走廊的出口處構建了十分嚴密的防線,雙方隔著一條狹窄的通道互相對峙著,。
第三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已經在沃爾尼總督區登陸了,不久之後他們就將前往防線的最前沿接替本地軍隊的防衛任務。
在主力部隊到達之後,他們就會一齊向南進發。
這就是帝國的三路主要軍團的進軍路線,剩下還有四個方麵軍。
第四方麵軍主要在沃爾尼總督區集結,其任務跟馬爾森將軍領導的第七方麵軍差不多,都是征兵、征糧、修建鐵路,以及在主力部隊進發之後守住他們後方的防線。
相比這兩個苦力方麵軍,在亞季總督區集結的第五方麵軍和普利佳耶夫總督區的第六方麵軍就要輕鬆得多。
帝國對他們沒有多餘的任務,隻要求他們能守住各自的邊境不讓革命軍在潰敗之後流竄至此就行了。
以上就是帝國關於這場戰爭全部的作戰部署了。
總體來說,算不上有多優秀,但是卻很好地發揮了帝國本身的巨大優勢。
不過可惜的就是這七個兵團上麵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帝國以三個集團軍分彆建立了三套指揮班子。
第一集團軍的指揮官叫做康拉德·路德維希·馮·卡森堡王子,是第五代皇室成員的首席,擁有著超40年的部隊指揮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