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已經決定撤離此地了,此時正在為隊伍的思想工作去做動員。
奧爾加格勒那邊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而另一邊的帝國軍陣地上就要安靜多了。
馬爾森將軍很慶幸自己這次找到了一個好恩主,卡森堡王子雖然有著皇室特有的傲慢,但是在關鍵問題上他也是個相對開明的人。
帝國軍之所以選擇了固守對峙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王子在結合了馬爾森將軍給出的情報之後,規劃出的最優解。
馬爾森·芬靈雖然在戰術指揮的能力上平平無奇,但他好歹也是帝國正經軍事院校的畢業生。
雖然畢業的年限有些早了,而且畢業的分數也不是很高,但總歸也是有個畢業證的。
因此馬爾森將軍的個人指揮能力不行沒關係,他隻要能聽懂部下的建議就好了。
他手下的核心團隊雖然規模不大,但各個都是人才!
三位正經的師長都是從基層鍛煉上來的,他們有著實打實的指揮經驗,而且戰略眼光也同樣不低。
克倫斯克師長十分擅長戰略規劃,克林師長在戰術指揮方麵天賦異稟,而維爾坦茨師長又很擅長練兵和防禦戰術。
再加上他親自提拔的斯特塞爾等人也都是很不錯的潛力股。
將軍的個人能力缺陷完全被豪華的智囊團給彌補了過去,而且馬爾森他差的也隻是指揮能力,他在政治上眼光可是要比整個智囊團加起來都高。
就好比這一次的前置計劃修鐵路,他就在智囊團的戰略推演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政治上的想法。
伯國原本的鐵路線是從奧爾加格勒出發到卡緬尼亞克的,整條鐵路線橫穿了斯維爾山脈。
一路上經過了很多隧道和橋梁,地形複雜的同時也有著非常多利於防守的山間隘口。
然後馬爾森將所帶領的第七方麵軍就在此基礎上,修建一條從斯托爾克到維列茨的鐵路線,緊貼著伊姆拉河沿岸,中間穿過了白灘沼澤的部分區域。
一路修到了奧爾加格勒不遠處的地方,隻要收複了城市他們就能很快將這條鐵路線貫通。
屆時帝國軍就有了兩條鐵路能夠從安全的後方直通戰場前線的奧爾加格勒,如果情況穩定了他們還能加修從北麵平原過來的鐵路。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走地形複雜的東麵,而不是走相對平穩的北方路線去修建鐵路。
馬爾森將軍在計劃裡是這麼描述的。
首先自從接收了伯國的三支滿編師之後,馬爾森將軍就知道了革命軍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的情況。
因此在權衡一些列因素之後,馬爾森將軍就在北麵平原路線和東麵沼澤路線中還是選擇了後者。
原因其實也不複雜。
因為北麵的路線雖然看著安全,但是卻緊貼著杜布羅森林。
平原地帶方便革命軍展開部隊,而森林又利於他們隱藏自己的身形。
在這裡修鐵路等於就是幫革命軍發揮了所有的優勢。
路程遠不說,而且還容易和斯維爾山脈的鐵路乾線相衝突。
相反,如果選擇了東麵去修建鐵路,雖然複雜地形依舊是利於革命軍發揮的,但是至少在這裡部隊是沒法大規模展開的啊。
大家在這裡就隻能用小股部隊去交戰!
帝國軍有火力優勢,而革命軍有戰術優勢。
所以當馬爾森才會將鐵路線給修建到靠近河邊的位置,因為這樣就能極大的限製住革命軍的戰術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