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能夠在山地耕種的作物,首選的其實應該是土豆或者紅薯這類塊莖類植物,但這兩種植物卻有著明顯的缺點。
首先就說土豆,雖然在糧食作物裡麵它有著不挑土地、耕作簡單、高產的特點,但相對的土豆的缺點也同樣不少。
跟其他禾本科的作物不同,作為茄科的土豆是不能連作的,也不能與煙草、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植物或者紅薯、大白菜輪作,否則會產生嚴重的病害。
因此土豆就隻能選擇更禾穀類作物、豆類、棉花進行輪作,但這套輪作方法在現在的更多據地卻難以實現。
第一個問題就是土豆喜歡涼爽的天氣,既不耐高溫,同時也不耐霜凍。播種時溫度必須達到10度左右才能正常發芽,莖葉生長溫度更是要求最好在21攝氏度左右。
因此在格利芬爾山脈的氣候條件下,在春季的時候基本就沒法播種土豆,隻能是春季作物夏收之後搶種一波看能不能趕上秋收,而且最好要趕在早霜之前成熟,不然會減產嚴重。
所以就根據地現在的條件來看,除了少數河穀低窪地帶氣溫適宜之外,大部分的區域在春耕的時候是沒法播種土豆的。
但根據地麵臨的糧食短缺風險又迫使革命軍他們必須在春耕的時候儘快種出第一季作物,這樣才能趕上夏收去輪作小秋作物來保障過冬的糧食儲備。
說完了土豆再說紅薯,同為塊莖植物,紅薯的問題其實也很多。
在播種這塊,紅薯對溫度也要求也很高,氣溫最好是能穩定在15度以上並且晚霜已過才可以下地播種。
這樣一看這紅薯的栽種條件比土豆還要苛刻,但好消息是紅薯是可以通過提前育種來規避這個問題的。
不同於土豆,紅薯是可以通過種植來育苗的。
在格林尼亞地區,當地的農民就有過用土炕保溫的方式來給紅薯育苗,等外界氣候合適了才進行扡插栽種。
耕種晚的特點使得紅薯可以與早熟的冬小麥或者耕種周期靠後的玉米輪作,當然也可以跟索特修斯帶來的小米一起輪作。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紅薯雖然耐貧瘠,但要想保證產量就必須保證其在生長的過程中水肥不缺。
不過這一點根據地暫時還沒法做到,所以可以預計的是即便今年播種了紅薯,其產量也十分有限。
但好在今年是開荒的第一年,之前分散出去的40個開墾營地也大多選擇了在峽穀的林地那開墾農田。
兩側的山坡上還是有不少土地可以用來種植紅薯,而不用考慮作物輪作的事情。
至於在林地中間開墾出來的田地,革命軍這邊是這樣安排的。
首先肯定是要種一輪豆類植物,這其中以大豆和黑豆為主,這類植物有著能為土壤固氮的功效,但是對磷肥和鉀肥的需求極大。
但好在,格利芬爾山脈這裡人跡罕至,常年沒有人類活動。
在大量落葉的堆積下,山穀地帶已經形成了一層厚厚的黑土。
這些土壤富含豐富的磷和鉀,但是土壤中的氮肥極缺,種植豆類植物剛剛好能夠調節土壤的肥力為之後的小秋作物提供合適的條件。
這些豆類植物都有著發達的根係,因此就有一定程度的耐寒能力。
不需要管空氣溫度,隻要土壤下5厘米的溫度能達到12度以上就能夠進行播種,大概在8月份夏收之後就可以接著種上玉米或者土豆之類的作物,或者連種冬小麥也是可以的。
這兩茬作物一種完,根據地今年的糧食危機基本也就能夠安然度過。
雖然依舊還是吃不飽也吃不好,但應該不會餓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