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彆慌著吃,後麵還有肉呢。”
“等肉來了夾著吃!”
廚子們忙著在給大家分發烤饅頭,但很多民眾在接過之後當即就大口吃了起來。
勞動了一天的人對於食物的誘惑根本忍不住分毫,年輕的廚師有些著急地說著,但老廚師卻製止了他轉頭對大家說道:
“沒事,大家繼續吃哈,今天彆的不說,除了肉都管夠!”
老廚師叫做伊萬·亞曆山德羅維奇·布托夫,以前是在沃爾夫格勒下城區開旅館的,既是店鋪主人又是店裡大廚的那種。
在沃爾夫格勒大起義期間,他的房子被帝國軍的炮火給轟塌了,他本人拿著剁肉刀加入到了勞工聯盟下城區分會組織的民兵團中,並在最後的時候參加了對帝國軍的突襲任務。
在那之後,沒了旅館的他就在革命軍這找了個煮飯的活計。
一開始是架著大鍋給剛打完仗的革命軍煮麵糊糊,偶爾也注意些清淡點的蔬菜湯,但口味基本比較單一。
唯一拿手的好菜就是煮蔬菜湯的時候加一些酸奶和淡奶油調製而成的羅宋湯。
但隨著革命軍逐漸建立起了聯通沃爾夫格勒的糧食貿易通道,在夏收之後整個城市的物資供應就充足了起來。
相對豐富的物資供應、沒有壓力的生活,以及作為人類數百年頭一次打敗了吸血鬼,而且還贏得那麼徹底。
革命軍在格林尼亞的勝利進一步激發了後方的民眾,自從希德羅斯大陸淪陷後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這麼振奮人心的事情。
沃爾夫格勒民眾們開始變得自信起來,他們也開始踴躍嘗試各種新事物。
在這個時間點,原本隻是由葉格林做出的一點點食物改良徹底發展成了一場在傳統飲食上的大變革。
那座曾經的灰霧之城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飲食大探索,布托夫就是在那段時間學會了很多做菜的新技巧。
有些是葉格林帶來的,有些是索特修斯這種在外邊旅行過的人建議的,但更多的還是像布托夫這樣根據傳統的做法不斷創新出來的。
這些新食物有的會讓人眼前一亮,也有的會讓人眼前一黑,當然更多的可能兩者兼有。
而這一切隨著沃爾夫格勒各大鋼鐵廠開始複工之後,又迎來了新一輪的小高潮。
複工的鋼鐵廠有大量的設備是剛進行無魔化改造的,為了實驗這個設計的可能性大件的產品不敢生產,於是乎原雷曼沼澤遊擊隊出身的同誌就提議先生產一批鐵鍋出來。
於是乎炒菜的技術開始在沃爾夫格勒流傳開來,布托夫也是跟著這一波熱潮學會了這一新奇的烹飪方法。
作為一個廚子,布托夫可以平心而論這種用鐵鍋炒製的方法做出的食物十分可口,但並不太適合大部分的家庭。
原因很簡單,一個鐵鍋相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還是太貴了,而且炒菜時還需要放油,這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還是太奢侈了一點。
但相對的,如果是集體飲食的話,炒菜這種烹飪技巧簡直不要太方便!
當初革命軍就是在下城區的中央廣場旁建立了一個露天大食堂,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來這裡用餐。
炒菜技術完美符合了短時間、大批量的餐食供應需求,而且味道還很不錯。
布托夫在給第13號難民營地提供的第二道菜就是一道醬爆肉絲,醬料用的是他們自己醃的酸豆醬,肉類則是偵查員同誌打來的野鹿。
鹿肉先是燉熟了再醃製,切成小條之後裹上雞蛋液和豌豆粉,下鍋炸至定型就可以放入酸豆醬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