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那些反對葉格林提議的同誌也並非是主動忽視了群眾的重要性,更多的還是出於對根據地糧食安全的考慮。
在葉格林的規劃中,大餐會和文藝演出不是隻搞這一次,而是在要流動起來在每個難民營地都搞一遍。
葉格林在做出這個決定是很有魄力的,但不是根據地的所有人都有他這樣的膽魄。
然而當第一次大餐會和文藝演出結束之後,統計出來的數據卻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恐怖。
鹿肉是偵查員同誌打獵弄來的並不算在正常的食物儲備裡麵,第13號營地在這一次的活動中也就消耗了將近以往三到五天的食物支出。
就像葉格林一開始說的一樣,隻不過是讓大家吃一頓飽飯而已。
在和帝國的戰爭告一段落之後,革命軍重新統計了部隊的人數。
在開戰前革命軍擁有三支主力縱隊,每支縱隊的人數在三萬兩千到三萬五千人不等,另外還有兩支人數都在8000人上下的獨立團。
總計擁有作戰人員人,動員群眾人。
在戰役結束後,革命軍總兵力下降到了人,其中卡緬和諾維科夫帶領的107和108獨立團僅存224人。
在正麵戰場上革命軍的傷亡也大多是在應對黑公爵級機甲時產生的,還有一部分大頭是在沃爾夫格勒奪回戰時候遭遇敵艦炮擊時造成的。
八萬多人的部隊加上動員起來的群眾和革命軍自己的行政班底,文德鎮這邊屬於革命軍的力量總計擁有人。
這是當中的群眾就是一開始就跟著革命軍一起的人,他們對於革命軍的信任程度是最高的,同樣也覺醒了革命意識的萌芽。
根據地一開始就是按照25萬人的標準去儲備糧食的。
在撤離前根據地就儲備了3萬6千多噸糧食,保守估計在每人每天一斤半糧食的供應標準下,這些儲備是足夠讓所有人吃180天左右的。
這個時間數字不僅涵蓋了夏收,還能夠在夏收全部絕收的情況再堅持到秋收,可以說革命軍在一開始就做足了最壞的打算。
然而他們還是低估了帝國的下限。
在戰役最後階段,由於帝國軍的主動破壞,布尼亞克地區產生了大量的難民,他們都湧入到了革命軍麾下。
根據戈爾隆他們的統計,現在聚集在根據地的難民總人數達到了人,而且可以預計的是開春之後還會有不少難民向著根據地湧來。
也就說根據地憑空暴漲了一倍的人口,原本能堅持180天的食物儲備現在就隻能堅持90天了。
現在已經是聖血曆1289年的一月了,根據地90天的糧食儲備理論上來說也就能支撐大家到3月底的。
但那會兒春耕也才剛剛開始,根本就沒有新的食物來源可以繼續維持。
因此為了保證所有人能夠活下去,根據地這邊就隻能采取降低每日食物供應量的方法了。
重體力勞動的人每日糧食供給量大概維持在6到8兩左右,文職人員和領導層夥食的標準則是每人每天4兩多的標準。
並且文職和領導層的會優先供應熱量低的豆子,轉而把熱量高的食物供應給勞動人員。
至於難民營地這邊的標準就更低了,每人每天也就是一到二兩左右的糧食供應,也就隻是保證不把人給餓死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