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寧出生後的第三日,西域的朝陽剛漫過葡萄藤,羅馬使者的馬車就碾著晨露停在了布莊外。林硯抱著裹在青金色繈褓裡的小女兒站在門口,看使者掀開鑲著銀邊的車簾——他披風上的橄欖枝紋在陽光下泛著光,竟和楚月繡的羅馬國徽有幾分相似。
“林大師的染布術,比傳說中更神奇。”使者彎腰行禮時,披風上的銀扣叮當作響,“國王讓我帶了羅馬最好的橄欖油和染料,隻求能學‘光流染金’——哪怕隻學皮毛,也能讓羅馬的染坊進步十年。”
硯寧突然在林硯懷裡動了動,小手抓住使者的披風角。光流立刻順著布料爬,在橄欖枝上綴了顆金綠色的露珠,惹得使者直驚歎:“這孩子剛出生就懂染布?怕是天神派來的小仙子。”
綠衫精靈突然在林硯耳邊蹦:“檢測到使者的披風裡藏著羅馬染布秘方!光流說這是他們的誠意——隻要我們肯教,就能換到手寫的《羅馬染術全書》!”
沈知意靠在榻上聽動靜,聞言讓楚月取來金綠色的樣布:“教可以,但得互相學。”她指著布上的靈繡鷹,“我們教你們光流技法,你們教我們羅馬的礦物染——光流在旁邊記步驟,以後兩邊的手藝能融得更好。”
使者的眼睛亮了,立刻從行囊裡取出羊皮卷:“這是國王親手批注的秘方,裡麵的‘火山灰染法’能讓布更耐曬——配你們的光流染,肯定能染出在沙漠裡曬不褪色的布。”
阿依莎剛把火山灰放進染缸,光流就裹著橄欖油湧起來,在冰藍布上織出金綠色的岩紋。楚月突然拍手:“這顏色像西域的戈壁落日!要是用來做馬幫的披風,在沙漠裡老遠就能看見——比掛燈籠還管用。”
綠衫精靈突然驚呼:“‘跨地域染法融合’成功!光流能同時運用中原、波斯、羅馬的技法了——染出來的布既有茶花的柔,又有椰棗的豔,還有橄欖的韌,是真正的‘萬國布’!”
波斯商隊的兒子來送金粉時,正撞見使者學染布。少年看著羅馬人笨拙地攪拌染料,突然拿起鎏金盤示範:“得這樣轉著圈攪,金粉才會均勻——阿依莎教我的時候,光流也是這麼在旁邊晃的。”他手腕一轉,光流果然跟著畫圈,惹得使者連連點頭。
阿依莎剛給硯寧換好繈褓,就見光流在少年的金粉罐上畫了朵椰棗花。她慌忙轉身去整理染具,發間的珍珠串卻比平時響得更歡——楚月用雲錦線輕輕碰了碰她的手背,兩人都忍不住笑了。
林硯看著這場景,突然覺得該給少年和阿依莎的事定個日子。他往兩人中間放了塊“萬國布”:“等羅馬的訂單做完,就用這布給你們做聘禮——讓光流在上麵畫中原的雙喜、波斯的椰棗樹、羅馬的橄欖枝,才算把三地的祝福都集齊。”
少年的臉瞬間紅透,攥著金粉罐的手指關節都泛了白。阿依莎的耳尖抵著染缸邊緣,光流卻在她身後拚出個大大的“好”字,惹得眾人直起哄。
綠衫精靈突然蹦起來:“檢測到硯寧的靈力在引導新染法!她想讓我們用羅馬火山灰和滇省茶末混著染——光流說這能染出帶茶香的岩紋布,比單純的礦物染有味道!”
楚月立刻取來茶末,剛撒進染缸,光流就織出片帶茶香的金綠岩紋。沈知意靠在榻上聞了聞,突然說:“這布適合做書房的屏風——既有山野氣,又有異域味,比普通的水墨畫屏風新鮮。”
使者的眼睛亮了,立刻追加訂單:“我要十麵!帶回去給國王當書房裝飾——讓羅馬的貴族都知道,這是中原和羅馬合染的寶貝。”
傍晚籌備硯寧的滿月禮時,林硯才發現光流早已畫好了布置圖。前院擺染缸體驗區,讓客人自己染小帕子;後院設紋樣展示牆,掛滿從蘇州到羅馬的染布樣品;正廳的主位後,光流還特意畫了麵“萬國布”屏風,上麵的靈繡鷹正振著翅膀。
老胡商帶著孫女來幫忙掛燈籠,看著光流在燈籠上畫茶花:“我活了一輩子,沒見過這麼熱鬨的滿月禮。”他往林硯手裡塞了串曬乾的葡萄花,“這是西域的‘長壽花’,縫在硯寧的繈褓裡,能保她平平安安長大。”
小姑娘突然指著硯寧的搖籃:“妹妹在玩光!”眾人順著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見硯寧的小手在空中抓來抓去,光流就跟著她的動作跳,像在玩一場無聲的追逐遊戲。
綠衫精靈的聲音發顫:“這孩子的靈力在飛速成長!已經能指揮光流畫簡單的圖案了——再等幾年,說不定能同時染十匹不同花紋的布,比我們所有人加起來都厲害!”
羅馬使者學染布學到入迷,連滿月禮的請柬都主動幫忙寫。他用羅馬的羽毛筆蘸著金粉,在請柬上畫橄欖枝,楚月就在旁邊補繡茶花,光流在中間連接成線——中原的針腳、羅馬的筆觸、波斯的金粉,在紙上融成了新模樣。
“這些請柬要送到波斯和羅馬去。”林硯看著堆成小山的請柬,“讓那邊的人都知道,有個叫硯寧的孩子,一出生就把三地的手藝連在了一起——這比任何商號廣告都管用。”
深夜的布莊還亮著燈。楚月和阿依莎正對著染缸研究滿月禮的主布,光流在她們指間跳成金綠色的光帶。沈知意抱著硯寧靠在林硯肩頭,看著窗外的星光突然笑了:“你說等硯安和硯寧長大了,會不會帶著光流染布,走到比羅馬更遠的地方?”
林硯剛點頭,就見光流湧起來在帳篷裡拚出幅畫:長大的硯安牽著駱駝,駝背上的染缸泛著光;硯寧站在布莊前,光流在她周圍織出漫天的花紋——從東方的茶花到西方的橄欖,從南方的椰棗到北方的雪蓮花,都在光流裡綻放。
綠衫精靈的粉光裹著金綠光流轉了個圈:“這是光流預見的未來!你們的孩子會把手藝傳到世界各地,讓‘硯意綢莊’的名字,比任何王朝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