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破防了,沒想到自己兢兢業業,操勞國事,竟得到朱允熥這麼一個評價,剛要發怒。忽然反應過來,麵色不善道:“你個小王八蛋,該不會乘機罵咱吧?”
朱允熥故作委屈:“冤枉啊!你可是我最敬愛的皇爺爺,孫兒怎敢罵你。孫兒隻是為皇爺爺你不值啊!”
“什麼意思?”朱元璋一怔,注意力被轉移,不解道。
朱允熥手指著桌案上四摞奏章:“這些奏章被孫兒按照輕重緩急分類,除了第一類,重要且需要緊急處理的奏章之外,其餘奏章,完全沒必要上呈禦前。尤其是第四類奏章,幾乎都是各縣府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可讓他們自行處理。”
“朝廷花了那麼多銀子養他們,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還要上奏皇爺爺,養他們何用?”
“年幼無知,你真以為這些奏章,隻是奏章嗎?那不僅是權力,更是帝王了解地方事務的渠道之一!”
朱元璋臉黑如墨,還以為朱允熥有什麼高談闊論,結果就這?他更加懷疑朱允熥剛才的話,就是在借故罵他。
朱允熥搖頭道:“皇爺爺說的,孫兒都明白。但孫兒以為一個皇帝,連縣府雞毛蒜皮的小事都管,因小失大,除了沒苦硬吃,於朝廷有害無益。”
“你個黃口小兒,還指責起咱了,那你說說怎麼個因小失大,怎麼個有害無益?”朱元璋氣笑了,心裡更打定主意,一會兒賞朱允熥幾十大板,誰求情都不行。
朱允熥不慌不忙道:“皇爺爺你事事操心,固然能加強皇權,把所有權力抓在手上。但也會養成文武百官,拿著朝廷俸祿,遇事能避則避,避不了就上奏,毫無責任和擔當的習慣。更會壓抑文武百官對權力的渴望。”
“皇爺爺你是開國之君,威望高,手腕硬,能震懾文武百官,而且精力旺盛,能事必躬親。可後世之君,長於深宮,誰能做到事必躬親?”
“到時被壓抑許久的文武百官,勢必會瘋狂反撲,動搖江山社稷。”
這可不是他胡說,而是他看過係統的書,總結而來。
看看整個大明朝就知道,自洪武之後,包括永樂在內,文武官員的權力,都在逐步上漲,前期的永樂、洪熙、宣德三朝都還好,文武官員雖有抬頭趨勢,但朱棣等三位皇帝,個個都英武果決,牢牢把控皇權。
可從正統朝的土木堡之變開始,文武失衡,文官勢力壯大,便開始瘋狂反撲。
最終皇權旁落,皇帝變成了吉祥物,看似有身份,有地位,但權力卻大打折扣。
“危言聳聽!”朱元璋臉色微變,心裡暗暗吃驚,泛起了嘀咕,但麵上卻嘴硬道。
朱允熥也不生氣:“皇爺爺,孫兒是不是危言聳聽,翻翻史書就知道了,曆朝曆代除了開國之君之外,有幾個皇帝勤政愛民,事必躬親?”
“又有多少安於享樂,安於現狀。即使有那麼幾個皇帝,有雄心壯誌,大都因積重難返四個字,而功敗垂成!”
“那你呢?要是讓你當皇帝,你會怎麼做?”朱元璋被噎了片刻,看了看朱允熥,忽然笑道。
朱允熥自信道:“孫兒要是當皇帝,隻抓三樣權力,即軍權、財權、人事權。”
“軍權,皇權穩固的根基。隻要軍權在手,任憑朝廷怎麼亂,都能頃刻平複。財權,則是朝廷穩固的根基,隻要有銀子,無論是抵禦外敵,擴張領土,還是賑災撫民,亦或是教化臣民,都可以。”
“而人事權,則掌握文武百官,誰不聽話就換掉誰。”
“三權合一,大明江山則牢牢掌握在手裡。”
他雖然很厭惡明朝後麵的清朝,但他不得不承認,在所謂的封建王朝中,清朝真正是皇權的巔峰期。
在當皇帝這方麵,有太多值得他學習的地方。
朱元璋不知怎的,聽得有些熱血沸騰,有種白當這麼多年皇帝的感覺。但他看到朱允熥稚嫩麵龐,心裡又泛起了嘀咕,神色凝重道:“朱允熥,這些話是誰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