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伯手指的報紙,頭條位置赫然印著:《長江實業再下一城,1.2億港元購得新界地皮》。
配圖中,還沒戴上標誌性黑框眼鏡的李嘉誠,意氣風發站在工地前。
看到這個新聞,陳秉文意識恍惚了一下,關於李嘉誠記憶走馬燈般在腦海中閃現。
記憶中這個時期正是李嘉誠地產帝國崛起的關鍵節點。
靠塑料花廠起家,七十年代初抄底樓市,如今正通過重建華人行進入彙豐視線。
明年那場驚心動魄的九龍倉收購戰,將最終奠定其“彙豐代理人”的地位。
前世一直把李嘉誠的發家史當成故事,現在親曆其中陳秉文瞬間看清了其中的本質。
在英資統治的港島,誰能成為殖民政府的商業代言人,誰就能獲得壟斷性資源。
而更深一層的信息則是,誰能同時獲得英資和內地的青睞,誰就能主宰未來的香江。
塑料花與他的糖水並無不同,都是攀上金字塔頂端的墊腳石。
唯一的區彆隻是規模與時機。
“阿文?發什麼呆呢?”
福伯的聲音將他從記憶中拉回現實。
陳秉文眨了眨眼,眼前的報紙重新聚焦。
他嘴角扯出一個笑容,把腦海中那些翻湧的念頭暫時摁下。
現在的自己,不過是這盤大棋中的一個小卒,隻有先成為過河租卒,才能有無限可能。
“福伯,把《工商日報》也給我拿一份。”
陳秉文指著報攤上另外幾份財經報刊。
“三塊二。”
福伯利索地抽出幾份報紙遞了過來。
回到鋪子,陳秉文開始一份份的翻閱報紙,將報紙上的新聞與記憶中的信息一一對應。
既是尋找潛在的商機,也是讓前世的記憶在這個世界形成錨點。
忽然,報紙內頁一則小廣告吸引了他的注意。
“1978年維多利亞公園年宵市場攤位將於1月20日公開招募。”
陳秉文的眼睛一亮,港島年宵類似於內地的年貨市場。
每當春節,港人都要出來逛街,他們叫做“行年宵”,這是港島的春節習俗。
不過與內地新春廟會或年貨市場不用,港島年宵市場銷售的產品主要是花卉以及賀年飾品。
港島、九龍、新界等區域都設置有年宵市場,但隻有港島維多利亞公園的年宵市場規模最大,人氣最旺。
逛年宵市場的人走累了,自然會口渴肚餓,這就為飲食業的商家提供了商機。
年宵熟食檔就在這種市場需求下應運而生。
年宵市場每年從臘月二十四到大年三十。
尤其大年三十是通宵開放,一直到初一早晨六點才結束。
這也造就了年宵市場空前的人流量。
前世一位在港島做餐飲朋友,移民前向他傳授心得,形容維園年宵的熟食檔是一門“賺錢不起眼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