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攝上,整部紀錄片拉起了一支近150人的大隊伍,故宮拍攝組、紀實拍攝組、曆史再現組三組隊伍齊頭並進。
除記錄故宮建築、文物和不同季節天氣的故宮內外景,還先後去到華國各地80餘個外景地拍攝紀實內容,以成就《紫禁城》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從紫禁城走出去,再回到紫禁城的多維度表達。
為了再現“曆史名場麵”,製作團隊用一年的時間從最基礎的故宮常識學起,期間無數次地踏入故宮“培養感情”,尋找曆史的痕跡與共鳴。
秉承著專業嚴謹的治學精神,故宮博物院專門組建了專家顧問團隊協助案頭工作,三十餘位專家為內容的精準性、素材的全麵性保駕護航。
主創團隊在橫店11仿建故宮的明清宮苑複現了諸多場景與故事,同時輔以原創插畫動靜結合,營造濃鬱細膩的電影質感,采用8k拍攝。
創作團隊計劃為12集紀錄片打造12首音樂主題歌,邀請不同特質的歌手進行多元化演繹,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
在選擇歌手的標準上,除了積極正麵的公眾形象,實力是最重要的指標——以“歌手”而非“流量”的標準去尋找演唱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後敲定的12位歌手,創作者和演唱者都需要對紫禁城有一定的了解,在研讀腳本的基礎上進行創作。
可以說整部紀錄片製作、拍攝和選人上都非常的嚴謹,不容許有任何的差錯。
吳天勇在一旁耐心的介紹著,宮書一邊聽著一邊翻看著資料,非常的認真。
大致的了解了一遍,說實話,宮書對這部紀錄片很感興趣,對這12首主題音樂也更加的感興趣了。
不說是選擇哪一集進行創作,而是對全部12集的主題音樂都有想法。
“周爺爺,吳導,我對這12首主題音樂都很感興趣,方不方便讓我看看已經拍攝好的片子。”
放下資料,宮書向著周昌明和吳天勇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嗯?小宮,你的意思是?”
周昌明有些不確定的問道。
“是這樣的,周爺爺,看過資料,再加上吳導的介紹,我對這12首主題音樂都有一些靈感,所以想嘗試一下為每一集都創作一首主題音樂。”
“不過還需要看一下片子做一下更詳細的了解,以便每一首音樂都能最貼合紀錄片主題內容。”
宮書也不矯情,既然要參與,那就把所有音樂全包攬了。
這些主題音樂創作對彆人來說可能會有難度,不過對於他來說並不難。
周昌明有些震驚於宮書的想法,竟然想一個人包攬全部,但同時也很欣賞宮書的勇氣,想法很大膽。
倒不是懷疑宮書的能力,不過依然有些擔心,萬一宮書不能保證每一首主題音樂都合適,那樣都話還得再找其他人進行創作,在時間上就會耽誤了。
“嗯,小宮,你這個想法倒不是不可以,不過時間上需要多久?”
周昌明問出了關鍵問題,原本計劃定的是有2個月的時間創作主題音樂,如果宮書能夠在1個半月的時間裡創作完成,如果有不合適的還能有充足時間進行更換人。
宮書思考了一下,給出了一個答案:
“2周吧。”
“啥?”
周昌明和吳天勇以為聽錯了,2周?
這是認真的嗎?!
明後兩天要參加考試,請假兩天)
喜歡那些年,我們一起聽過的歌請大家收藏:()那些年,我們一起聽過的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