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就是在我們聽普通話歌曲和粵語歌曲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都會感覺粵語歌曲更好聽一些。
即使聽不懂,但就是感覺要好聽一些,其實這個原因也很簡單。
從語言學、音樂創作和文化背景三個維度分析,粵語歌的獨特魅力主要源於以下原因:
第一點,語言音調的天然優勢。
首先,聲調更豐富:粵語有九聲六調,而普通話僅四聲。更多聲調使歌詞與旋律的匹配更靈活,朗讀時已具音樂性。
其次,保留古華語音韻:粵語存留中古華語的入聲韻母如b、d、g),發音時氣流摩擦感強,賦予歌詞抑揚頓挫的韻律。
最後,協音創作原則:粵語填詞需嚴格遵循“協音”規則,即歌詞聲調變化與旋律起伏一致,類似古詩詞平仄,但要求更高,這使得歌詞與曲調渾然天成。
粵語歌詞聲調變化與歌曲旋律變化基本相一致,這成了粵語歌曲好聽的保證之一。
再說到第二點,創作流程與文化積澱差異。
首先,先曲後詞的創作模式:粵語歌通常先譜曲再填詞,根據旋律調整字音;國語歌則多為先詞後曲,旋律需遷就字音,靈活性較低。
粵語歌獨特之處是因為粵語歌詞創作時就要考慮的問題:協音。
協音就是歌詞聲調變化,要和歌曲旋律變化基本相一致,否則將會很難聽。
其次,粵島文化自由度高:殖民地時期的粵島未經曆文化斷層,早期有大量的內地文人來到粵島,文人墨客將傳統詩詞融入歌詞,兼具勵誌主題與古典韻味。
然後,填詞深度與政策影響:早期粵語歌詞直擊人心,而國語版因文化差異或政策限製可能生硬改編。
最後第三點,情感共鳴與時代需求。
懷舊與治愈價值:快節奏社會中,粵語歌的舒緩旋律和nostagia特質成為情感出口,尤其對寶媽、學生等群體有精神調劑作用。
文化認同感:粵語歌承載粵島影視黃金時代的記憶,聽眾可以通過音樂聯結文化根源。
粵語歌的“好聽”是語言特性、創作匠心與文化沉澱的綜合結果,其優勢並非絕對,但確實在特定曆史與審美背景下形成了獨特風格。
因此,我覺得,很多人感覺粵語歌更好聽這件事兒,其實是這麼個理兒:聽不懂的聽旋律,聽得懂的聽情懷。
對於廣大非粵語區的歌迷來說,因為聽不懂,就像外語一樣。由於你聽不懂,所以你潛意識裡會把曲不自覺的放大化,而因為你聽不懂粵語,那麼也就成了曲,自然會覺得粵語歌更好聽。
而對於那些從小聽粵語歌長大的歌迷來說,粵語對於他們有種母語的認同感,因此在情感上會更喜歡粵語歌。
當然了,並不是說所有的粵語歌都好聽,隻不過大部分粵語老歌還是很好聽的。
在一個浮躁的時代,到處都是音樂垃圾口水歌,現在網上流行的歌曲,無論粵語還是華語,90的都是口水歌,所以很多人更傾向於聽經典老歌。
如果我們一聽歌,都想到聽老歌的時候,可想而知,現在的流行音樂會爛到什麼程度!
言歸正傳,郭碧雯所選擇的這首粵語歌,就是一首飽經歲月印證的經典老歌,因此也很容易的將現場的觀眾們拉入到了歌曲的情感裡。
就連候場區裡剛剛表演完的蒙麗莎,在聽到郭碧雯所演唱的粵語歌時,也是忍不住開口讚歎著,用她那蹩腳的華語說道:“郭唱的這種歌曲真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