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內。
曹鈺看的聚精會神,自己完全沒料到。
官渡之戰當年竟然打的這麼艱難,老曹都有想尋短見的時候了。
這在史書中,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估計後世之人,大多會鼓吹老曹的神勇、臨機立斷。
然後把袁紹描述的好大喜功、不堪一擊,對比之下襯托出兩者的高下。
可事實卻恰恰相反,這一戰打的是決策、是勇氣、是運氣,同時也是在比誰命硬。
其中的艱辛,恐怕隻有當事人自己知曉。
老曹的這篇韜略,以自身的官渡之戰為例,其實裡麵講了很多戰法。
以自己為案例,才能讓人不自覺的帶入其中。
從而引發思考,換做自己是否能夠做的很好。
很清奇的角度啊。
曹鈺默默點頭,眉頭忽然皺緊。
淳於瓊?
烏巢酒仙?
有意思。
我率領五千精銳,曹、夏侯兩姓宗親將領,偽裝成袁軍潰兵。
一路上屢次險些遭人識破,幸好都巧妙的糊弄了過去。
越靠近烏巢,巡查的斥候隊伍也就越多,可謂是寸步難行。
我讓夏侯惇抓了兩名敵軍飛騎,再次確定了烏巢的兵力布防、以及守將名單。
出乎預料的是,烏巢駐紮了三萬餘守軍,絕對不是許攸忽悠我的守備空虛。
我早該想到的,袁紹把所有糧草囤積在一處,是陷阱也是絕對的自信。
淳於瓊是我的故交,曾與我和袁紹同為西園八校尉之一。
我對此人了解頗深,因長了一個酒糟鼻,被人誤以為喜好飲酒。
但當年我便深知此人勇毅,指揮調度頗有大將之風,想不到現在竟然成了我的敵人。
曹鈺微微一愣,這跟自己讀的野史裡記載的有出入啊。
聽老曹話裡的意思,這淳於瓊應當也是一個猛人。
皺著眉點了點頭,守衛糧草絕非小事。
能被袁紹委以重任,此人又豈是籍籍無名之輩。
沉下心,繼續觀看起老曹的自述:
我深知必須要出奇製勝,不能給淳於瓊反應的時間。
當即下令五千精銳騎兵,火速前進直奔烏巢大營。
萬萬沒想到,淳於瓊雖然謹慎,但卻受袁紹和麾下幾個派係的掣肘。
營中有不少來混軍功的酒囊飯袋,輕易被我詐開了營門,當淳於瓊聽聞消息的時候。
我已經下令讓大軍殺入營中,突襲之下一片亂戰,瞬間造成了大量的傷亡。
但淳於瓊卻很快穩住了陣腳,做出了極為高效的應對。
派出督戰隊監督,命令被襲擊慌亂的士卒死戰,不斷的加派人手防禦反擊。
另一麵關閉了營門,集合各營人馬,利用人數優勢對我進行絞殺。
我已經顧不上被困在其中了,正如我已經沒有退路一樣。
隻要燒毀烏巢,我便贏了,哪怕希望渺茫也值得一搏。
我從未覺得,時間是如此漫長,半個時辰過去了。
我越發的心急,烏巢距離官渡並不算遠,半日即可抵達。
如果袁紹知道了消息,很有可能分兵救援,到時我將死無葬身之地。
不顧妙才和元讓的阻攔,我親自拔劍上陣殺敵,士卒在我的鼓舞下紛紛效死。
淳於瓊也親自下場,作戰之勇猛,絲毫不遜色於元讓。
我沒有彆的心思,隻能一味殺敵,不斷的向前。
這一戰,幾乎打光我的精銳。
我親眼看著我的族子、子侄,戰死在我麵前。
看著我蓄養了數年的精銳,人數不斷的減少。
看著曹洪、許褚渾身浴血,死死的護在我身前。
看著元讓和妙才,身上的刀傷和箭矢,血流不止仍舊死戰不退。
有那麼一瞬間,我有些後悔和害怕。
我怕我真的會敗,不光自己死在這裡,還把曹家、夏侯家的兒郎都害死在這兒。
這一場血戰,是我此生打過最稀裡糊塗的戰鬥。
我神情恍惚,如同置身事外,隻是麻木的揮刀。
直到最後勝利了,元讓頂著刺入肩頭的長槍,親手擒下了淳於瓊。
周圍的士卒都在歡呼,奮力的咆哮。
袁軍四散,爭相逃命,看我們的眼神如同看著地獄裡爬出來的惡鬼。
烏巢火勢四起,袁紹的糧草被我付之一炬。
此戰精銳五千,餘七百;
隨行將校三十八員,還九。
曹鈺的身子微微一抖,呼吸不由得粗重了起來。
自己無法想象,當時老曹是什麼心情。
也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現在剩下的曹營二代們。
數量如此龐大,大多數都不成器,卻能身居要職。
因為成器的,在這一戰中幾乎都快要死絕了,甚至連個名字都沒留下。
他們繼承的,是家中父輩、兄長留下來的戰功。
曹鈺緩了良久,這才有勇氣繼續看下去。
就正如當時曹操,書寫這本兵書時的沉重心情一樣。
接下來的局勢,隨著烏巢的一把大火徹底逆轉。
兵多而不精,將多心不齊,這是人數的優勢也是弊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袁紹覺得自己從善如流,聽從了郭圖的建議,相信淳於瓊能守住烏巢。
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差點沒笑死。
張合、高覽率十萬大軍,猛攻我的官渡大營。
於禁調兵有方,荀攸臨危不斷,但仍舊不足以抵禦日以繼夜的猛攻。
前營被毀,那便受中營。
中營被毀,那便守後營,趁著敵軍攻勢暫熄的時候,反攻奪回陣地。
我做到了我的承諾,火燒了烏巢。
他們也做到了他們的承諾,誓死不退,守住了大營。
最後烏巢被毀的消息傳回,本就戰意不強的張合、高覽,擔心進攻不利被袁紹問罪。
索性直接率軍投降,袁紹的攻勢徹底瓦解,連根基都動搖了起來。
此時已經無需多言,我下令全軍反攻,反而殺的袁紹節節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