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隨著半島電視台發布,摩蘇爾被庫爾德武裝占領的新聞。全世界各大媒體,迅速把焦點聚焦在摩蘇爾之戰上。
目前is武裝正是兵鋒強盛的時刻,他們的橫掃了伊拉克北部城市,庫爾德自治政府隻能依托山區勉強抵抗is武裝的進攻。
在南線戰場,什葉派政府軍艱難的抵抗is武裝進攻。
is武裝的南線兵團已經攻入了巴格達門戶城市費盧傑。
在這種is武裝橫掃多方勢力的大背景下,摩蘇爾北線卻發生了重大崩潰,這種戰況震驚了全世界。
人們突然發現is武裝雖然很強,但是強的也很有限。
庫爾德風暴旅在摩蘇爾的戰鬥,徹底的撕開了is武裝虛弱的本質。
這種戰況讓各國,對於庫爾德武裝更加警惕了。
庫爾德武裝在軍事上,三天打垮is武裝,在政治上,他們是以庫爾德民族主義為核心,目的在於庫爾德斯坦建國的政權。
這種政權的性質,對於各大列強來說,就算比is武裝威脅性小,也小不到哪裡去。
北約主要成員國對於中東地區的態度是不同的。
從地緣政治和戰略的角度來看待中東問題,有會得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那就是中東必須要亂。
這個世界的霸權主要就體現在海權和陸權之爭上,關鍵就是歐亞大陸的陸權強弱。
歐亞大陸的陸權就是集中在中東問題上。中東地區亂起來,歐亞大陸的陸權就始終處於衰落之中。
陸權的衰落,依靠海權的國家,就可以依靠海權稱霸於世界。
自大航海時代開始,海權就徹底打敗了陸權,開始統治了世界。歸根結底是因為科技賦予了海權的優越性。
在海權崛起的時代,海權和陸權之爭貫穿了世界戰爭的曆史。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達到了巔峰。
二次世界大戰,看起來是對殖民地的爭奪,但是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陸權和海權之爭。
三德子拿到歐洲陸權以後,攻擊蘇聯的最大原因就是架設,歐亞大陸整體陸權。
隻不過三德子失敗了,最終歐洲陸權敗給了海權。
二戰結束以後,海權和陸權之爭延續到美蘇爭霸上麵。
最終還是陸權輸給了海權。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科技和交通的發展,尤其是新興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陸權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未來也許陸權會重新壓製海權,也許兩權會在科技的加持下,達到一種平衡。
在這個基礎上,無論是阿富汗戰爭,還是阿拉伯之春,還是烏克蘭顏色革命,都是海權國家在歐亞大陸橋上建立阻擊點,阻止陸權的形成。
所以海權國家看待中東亂局,就是希望有組織擾亂中東,但是不能做大。
在這個角度上,海權國家是不能看到一個陸權支點國家在中東地區建立。
所以庫爾德這個民族就徹底悲劇了,當初的一分為四,就是這些海權國家在布局中東。
中東地區的各種組織,一直都在重複著這樣的曆史,先被扶持作為秩序的擾亂者,最後做大在被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