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庫爾德和德黑蘭之間爆發空地大戰之時。
巴爾乾半島的北約成員國保加利亞國內,同樣發生著劇變。
保加利亞國內政局在這兩年中,動蕩不堪。
北約和莫斯科勢力在這個國家內部反複角力。
發展到現在,保加利亞執政黨,保加利亞社會黨麵臨崩潰的局麵。
8月份,保加利亞社會黨的黨首,時任保加利亞總理的普拉門·奧雷沙爾斯基,向內閣提交辭呈。
隨後,內閣批準了辭呈。
並任命格奧爾基·布裡茲納什基作為臨時看守政府的人選,擔任臨時總理。
格奧爾基·布裡茲納什基是保加利亞社會黨巨頭之一。
但他在這個時候,已經不是社會黨成員了。
在3月份,他因公開宣稱對社會黨政策的不滿,被普拉門開除社會黨。
格奧爾基在普拉門辭職後,被國民議會任命就任臨時總統。
這就是北約瓦解社會黨的第二刀。
至於第一刀,早在13年社會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已經斬下。
北約對於社會黨,視為眼中釘。
這是意識形態的上分歧,也因為社會黨自身是親俄的。
保加利亞社會黨有非常濃厚的南斯拉夫背景。
這個政黨的執政理念,非常接近南斯拉夫執政思想。
他主張政府有計劃的乾預市場,實施一部分計劃經濟。
對內,強調保障公民福利,縮小貧富差異等。
對外,主張進一步加強與莫斯科的關係,認為與莫斯科保持良好的經貿和政治合作,對保加利亞的發展更有利。
格奧爾基和普拉門的政見不合,更多的是體現在政府計劃經濟和自由市場經濟比重的分歧上。
但他們都是親俄立場,並不親西方。
所以,對於北約希望保加利亞開放國內的軍事基地,為北約打擊庫爾德提供便利。
格奧爾基是拒絕的。
但目前的保加利亞政府是臨時政府,並不是選舉產生的政府。
這就造成了保加利亞國內政局的不穩。
10月5日,保加利亞選舉正式開始。
親歐的右翼政黨保加利亞歐洲發展公民黨和親俄保加利亞社會黨展開了麵對麵的對決生死。
10月9日,大選結果出爐。
保加利亞中央選舉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議會選舉的最終結果。
右翼政黨保加利亞歐洲發展公民黨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以接近百分之三十三的得票率,成為了保加利亞最大黨,獲得了240個席位中的84個。
在保加利亞國民議會選舉中,一共有8個政黨獲得了席位。
所以,保加利亞歐洲發展公民黨的84個席位,含金量非常高。
他隻需要選擇少數派政黨,組成聯合政府,就可以牢牢的控製保加利亞的政局。
在曆史上,保加利亞歐洲發展公民黨經過了5周談判,才和少數派組成了聯合政府。
但這次在北約的幕後操控下,僅僅隻用了兩天,保加利亞新政府就完成了組閣。
博伊科·鮑裡索夫繼13年辭職後,再次卷土重來。
重新當選保加利亞總理。
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