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卡政府和庫爾德政府的快速崛起,對華盛頓政府對於中東戰略布局,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在這個背景下,華盛頓政府開始在戰略層麵,正視兩個新崛起的勢力。
他們重新對這兩個新崛起的勢力,進行戰略定位。
很快,華盛頓政府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所在。
對拉卡政府和庫爾德政府的戰略布局失敗,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關鍵,是情報的缺失。
這其中缺失了一個最關鍵的情報,就是背後支持者的問題。
現在,根據多方情報的彙總,基本排除了華俄兩國大規模支持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讓人驚悚的答案。
在這以前,華盛頓政府對兩個勢力有過戰略誤判。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不可能的假設,逐漸變成了最合理的解釋。
按照正常國家的發展邏輯,一個國家的戰略規劃,經常是以年為單位計算的。
但拉卡政府和庫爾德政府的發展變化,通常都是在幾個月的時間就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
這讓華盛頓政府的戰略決策速度,完全跟不上形勢的變化。
這才是華盛頓政府在外交上,進退失據,左右搖擺的根源所在。
造成這個情況的唯一解釋,就是華盛頓政府的情報缺失,造成了管中窺豹的結果。
這不是對方發展的有多快,而是華盛頓政府每次和這個神秘勢力的碰撞,都會產生新的不同的認知。
至少,華盛頓政府目前就是這麼認為的。
對於兩個政府和‘地下’神秘勢力,華盛頓政府調動了大量情報資源,以最高的標準,在戰略層麵搜集兩個政府的一切情報資源。
另外,華盛頓政府也在小心論證,所謂‘地下’勢力的最大戰爭潛力。
經過一番論證後,華盛頓政府得出了一個結論。
這個勢力在某些層麵,可能具備巨大的威脅性。
但勢力的潛力,絕對不大。
他們更相信,是‘老對手’找到了一個‘新大陸’,詐屍了。
既然‘老對手’的巔峰期,他們都不怕。
現在,就更不足為懼了。
經過了嚴密的分析後,華盛頓政府認為這個‘老對手’在地下,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基礎。
這個工業規模很大,也很集中。
但不會超過華國。
‘老對手’以支持拉卡政府和庫爾德政府為手段,發展戰略縱深,保障地下空間的安全性。
但‘老對手’的組織結構應該非常鬆散,並沒有很強的凝聚力。
這個在庫爾德政府和拉卡政府都有體現。
而且,兩個政府還是以原住民為主,並且已經處於分裂的狀態中了。
這說明‘老對手’對於外圍勢力的掌控力並不足夠。
至少,這不像一個擁有充足人才勢力的特征,也不像擁有龐大人口資源勢力的特征。
一個龐大人口的組織,無論是什麼形態,其內部必然存在多種派係。
這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這種派係的體現,就是滲透這個組織的方方麵麵,搶奪任何關於這個組織的權力。
所以,華盛頓政府在現有的情報下,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組織在人力方麵,是有短板的。
這也符合地下勢力的特征。
以目前的科技,在地下養活太多人口,是很不現實的。
甚至,華盛頓政府更進一步的猜測,在‘地下’世界裡,也可能不是‘老對手’一家獨大。
也許,兩個組織的背後,是兩個‘地下’勢力在支持,他們之中有合作也有競爭。
最終,華盛頓政府以料敵從寬的姿態,把這個‘老對手’定義為第三戰略敵人。
這兩個政府勢力加上‘老對手’,直接被定義在華俄之後。
這已經是給拉卡政府和庫爾德政府及其‘老對手’非常高的重視了。
而華盛頓政府對拉卡和庫爾德政府的最新評估和定義,很快被各國的情報組織,通過各種巧合所獲悉。
莫斯科克林姆林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