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什哈德的炮戰,徹底激怒了莫斯科軍方高層。麵對拉卡政府軍體係化炮兵,莫斯科隻能采用體係化對抗的方式和拉卡政府軍硬碰硬。
但拉卡炮兵完備的炮兵體係,讓莫斯科在炮戰對轟中非常吃虧,炮戰最終的結局,隻能演化成消耗戰。
現代戰爭的本質,是偵察和打擊,從古至今一直如此。
古代軍隊的偵察靠眼睛,打擊距離也都在目視範圍內。
而冷戰結束後,超視距作戰蓬勃發展,在空戰中興起的超視距作戰,逐漸延伸到方方麵麵,這都是因為偵察的手段不斷在進步。
冷戰時代的炮兵戰術,始終都沒有脫離視距作戰的範疇。從需要炮兵觀察員的眼睛引導炮擊延伸到特種部隊滲透引導炮兵縱深打擊,這本質上都沒有脫離目視炮戰的範圍。
而隨著偵察手段的進步,現代戰爭的炮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特種部隊滲透引導炮兵雖然看似和無人機偵察類似,都可以發現縱深目標進行打擊。
但兩者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語。
特種部隊的滲透引導炮兵,隻是對重點目標的引導炮擊,在炮擊過後也很難再次發現和引導目標,再次引導發現目標都需要時間。
但無人機不一樣,他們對敵人縱深目標的信息是全方位掌握。
可以說隻要是無人機掌握的縱深內軍事目標,炮兵可以不停的發射炮彈,最終摧毀目標。
加上與之匹配的數字化通訊蓬勃發展,一整套超視距炮兵體係逐漸完備。
新軍事變革時代的數字化炮兵對冷戰炮兵是降維打擊。
在跨時代超視距作戰的新軍事變革時代,體係對抗成為了主流。
在體係對抗中,任何一個環節成弱點,都會被無限放大。
隨著偵查範圍和精度不斷的在進步,各國陸軍對遠程打擊的精度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
最終演變成講究火力時效性,即‘發現=摧毀’。
炮兵作為火力響應最快速的單位,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
但同時,現代戰爭遠程打擊武器的蓬勃發展,讓任何炮兵都沒有處於敵方射程之外的概念。
所有炮兵都需要在敵方反炮兵火力的威脅下生存。
進而形成了遠中近炮兵火力結合的體係,近程炮兵成為低成本火力投送節點,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它的火力響應速度是最快的。可以說前線發現目標,在幾十秒的時間,前線炮兵的火力投送就已經展開。
中程作為反炮兵主力,是打擊前線炮兵的核心,而遠程炮兵成為打擊敵方反炮兵火力的中堅力量。
遠中近炮兵體係一環扣一環,缺一不可。
如果按照體係對抗,炮戰隻能打成消耗戰。
想破局隻能打掉炮戰的最終節點——遠火和戰術導彈發射平台。
打擊遠火或者戰術導彈發射平台,首選是空軍對地打擊。
這又涉及到製空權向地麵延伸問題,這裡麵包括踹門、製空戰機巡邏,掌握製空權的比重上麵。
體係對抗在雙方勢均力敵拚消耗的同時,總會向方方麵麵延伸,雙方都希望通過延伸找到對方的體係薄弱點,這就像一戰的塹壕戰讓雙方進入消耗戰後,雙方不由自主的向多個方向延伸,最終形成驚人的防線體係。
莫斯科軍方高層在苦思打破僵局的方式,但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炮戰的失利,讓馬什哈德巷戰陷入了僵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