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的得好的鄰居家有喜事兒,高興歸高興,可這高興,停留的時間總不會太長。
晚上多喝了兩杯,楊遠信一大早的有些嘴裡發乾。
起來沏了壺濃茶,一邊喝一邊交代錢媽:“撈個酸白菜心兒,細細的切絲,多滴上兩滴香油!”
李水仙白他一眼,誰不知道白菜心好吃,要是不控製點兒,估計一缸酸白菜,全剩下大葉子了。
可心裡嘀咕歸嘀咕,行動上倒是毫不含糊,端盆兒就進倒座房掀開了酸白菜缸,整顆的白菜都擰乾淨水撈了出來。
備著中午熬個酸菜粉條,用豬油熗鍋,一樣的酸爽好吃!
撈出來之後,又細細的封好了缸,省的落進去塵土。
四九城這天氣,就沒見給人過好臉。
剛刮了倆仨月的沙子,還沒等都落地上呢,天兒又開始熱了起來。
大早上的坐院兒裡吃飯,人都有些冒汗。
小孩兒不耐熱,喝兩口梗米粥,發絲裡就冒金星。
楊遠信皺眉看看天,又看看小孫子。
問李水仙:“今年涼棚還搭上吧,都搭慣了的,怕孩子熱起來不適應。”
李水仙微微一愣,這事兒還真給忘了。
往年這會兒涼棚早都搭起來了,不過現在也不遲,左不過晚了十天半個月。
於是神態自若的繼續喝粥:“這不這兩天事兒多,我給忙忘了,你就是不提,今兒也得叫人來整了,正好福安彆去了,一會兒跟我出去一趟。”
幾十年夫妻,楊遠信隻要知道事兒能辦就行了,至於跟媳婦抬杠這事兒,也就小年輕有這念頭,管她是計劃的晚還是忘呢,都不是大事兒。
搭涼棚這事兒,等到立夏之後,一般都是老楊家這種獨門獨院兒不是解放後隨處可見的大雜院),且兜裡有兩個閒錢的人家就開始忙活了。
聯係那些專門為住宅搭建涼棚的“棚房”或“棚行”、“棚鋪”)掌櫃,約好時間,請他們來人在自家院落搭建起一座涼棚。搭建涼棚的竹蒿、葦席由“棚房”提供,無需你操心。
入夏搭棚、入秋拆棚,都是這一行人。待到立秋轉涼之後,他們自會來人再幫你家拆除涼棚,來年再建。
楊福安跟著他哥忙搭棚的事兒,跑前跑後了好幾年了,聽到他娘點名,咽下去嘴裡的飯,問道:“前幾天,我送糧食的時候,碰到了去年給咱家搭棚子的棚戶劉,人家正好在附近給人搭棚子,還問我今年啥盤算呢!”
李水仙琢磨下:“棚戶劉?也行吧,沒聽說他家搭的棚子出過啥事兒,人還都挺規矩,要是價錢沒漲多少,那就還是他家!”
自打過個年,家裡多少大洋都花了出去,好在楊遠信又安安穩穩的乾起了新營生,見到了回頭錢。
倒也不必帶著孩子一起熬日頭,兒媳婦肚裡八九不離還揣了一個,熱壞了可不行。
於是吃完早飯,趁著日頭還沒上來,李水仙帶著兒子出門了。
棚戶劉這些日子剛忙完一個小高峰,基本今年想搭涼棚的都搭完了,這會兒再想不到還有人會上門送活兒。
李水仙交代的清清楚楚,要黑紗,不要蘆葦席子,活乾的漂亮點兒!
聽話聽音,約莫是不差錢兒。
棚戶劉這稱呼還是從他爹那繼承過來的,約莫三十許歲,團臉兒,笑起來就喜人:“您就擎好嘍,保證讓您家裡老少一個夏天涼涼快快兒的!”